网上有关“原生家庭什么时候变成了原罪”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原生家庭什么时候变成了原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这两天大热的《都很好》 ,又一次让人们关注到了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剧中姚晨扮演的苏明玉,从小受尽母亲的偏心父亲的漠视,家里的好东西永远是哥哥们的 ,她什么都没有。苏母可以为老大出国留学和老二结婚把房子卖了,而在老三想要考清华的时候硬说没有钱,偷偷地把她保送到免费师范去,18岁的苏明玉从此与父母决裂 ,靠打工养活自己,幸好遇到老蒙提携,成就一番事业 ,活得风生水起 。但因为从小的心理阴影,性格冷血坚硬,从不讲任何情面 ,断绝和苏家一切联系。直至苏母去世,迫不得已因为父亲的赡养问题,重新卷入家庭纷争之中。
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 ,致使苏明玉心中充满暴戾,高中时为了发泄心理的阴暗,她曾经一夜掐断数学教研室所有粉笔 。原著小说中写道:“人最悲催的莫过于不能选择出身。别人可以人之初 ,性本善,而她虽然没有入教,却实实在在地在背负原罪,父母将罪恶将仇恨倾注于胚胎 ,她是开放于阴暗家庭的罪恶之花。 ”幸好遇到温暖体贴的石天东,才慢慢放下心头的怨恨。《都很好》的编剧王小毛说: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找得回来,就是“都很好”;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 。想要找回来,关键在于成年后的你如何看待这一切 ,自我修复情感的创伤。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苏明玉一样的遭遇,却没有苏明玉一般的幸运,能够遇见贵人老蒙 ,逆袭成职场精英;又能够得到暖男石天东全心全意的爱慕,我们只是平凡而微小的存在。如果你也一样曾经遭受过有毒父母的伤害,那么我推荐你读一读这本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 。
《原生家庭》 的作者 苏珊 · 福沃德 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多家心理机构和医学诊所担任心理医师和指导顾问,解除了无数人心灵方面的困扰。著作颇丰 ,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等,她的书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她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结合自己多年的治疗案例,选择其中一些典型 ,讲述了有毒的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并给出治疗方案,以帮助那些受到伤害的子女在成年后找回自己 ,重新回归快乐和自由 。最重要的是不再把罪恶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一 、有毒的父母
苏珊·福沃德在这本书里,首先告诉我们称职的父母该是什么的样,而后将有毒的父母做个归纳。 称职的父母: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他们必须保护孩子 ,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而有毒的父母则可以分为六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性父母 、酗酒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 、性虐待型父母。
1、 不称职的父母 ——那些集中精力于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维护的家长向他们的孩子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 你的感受无关紧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 ”“苏大强 ”就是这样的父亲 ,“不作为”,完全漠视苏明玉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漠视苏母的“重男轻女”,只爱他自己,遇见难题只会远远地躲开 ,做个隐形人。明玉和父母决裂的时候,骂道:“更可笑的是,从小只要我妈打我 ,你就往厕所跑;只要骂我,你就看报纸,你还像个父亲吗? ”
2、 操控性父母 ——“按我说的去做 ,否则我就再也不会见你!”“你不听我的,以后一分钱也别想得到!”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控制欲都很强,要求孩子事事服从 ,不允许丝毫违抗。大到择业婚姻,小到穿衣吃饭都要依从父母的意思才行。《都很好》中苏明玉想要考清华,却被苏母以没有钱为由偷偷地串通老师 ,没有和苏明玉商量就把她保送到免费师范去 。苏明玉和妈妈大吵一架,激怒了苏母,从此断了经济支援,任她自生自灭。幸好苏明玉够坚强 ,不服输一切靠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生活中这类操控型的父母,当子女结婚后 ,就会将子女的另一半当成敌人来看待,处处挑刺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不仅每天晚上要拉着儿子陪他抽大烟 ,还引诱儿子说媳妇的坏话,不停地在众人面前嘲笑挖苦她,甚至在牌桌上故意当着亲家的面来说 ,最后逼得媳妇自杀。
3、 酗酒型父母 ——天涯上有个帖子讨论:有个酗酒的父亲是种怎样的灾难?楼主自述:“自从我记事以来,听到最恐怖的话不外乎就是别人对我说,你爸又喝醉了 ,不夸张,听到这句话我的后颈就是一阵阵寒意。更不要提看到喝得醉醺醺的父亲了,因为我的父亲喝醉酒会到处闹事,不是和别人吵架 ,就是欺负儿女和老婆,想起来头皮都是发麻的 。这种感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任何减少,反而越来越恐怖 ,因为这些年因为他酗酒我受的伤害越来越多,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读着这样的文字,内心涌起阵阵心酸。一个生活在酗酒者家庭的孩子 ,从小内心就要承受多少荒凉?这样的父亲留给孩子的时间和关爱微乎其微,母亲自己也心力交瘁,孩子只能被遗忘 ,有时甚至连基本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更别提情感上的支持 。“别人家的爸爸带孩子钓鱼 、打球、看比赛,而我爸爸从来没有过 ,他一有时间就坐在那喝得烂醉。 ”有网友跟帖说。更可怕的是很多酗酒者的子女成年后的配偶常常也是酗酒者 。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论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因为希望这一次可以让一切进展顺利,最终赢得这场战斗。这种对过去痛苦经历的重现被称作“强迫性重复”。
4、 身体虐待型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在我们身边大概从小到大没有挨过打的人不多 。其实多数父母都会不时地产生想要打孩子的冲动 ,尤其是孩子在不停地哭泣 、烦扰我们甚至挑战我们权威的时候,这种冲动便会异常强烈。我也会在气头上动手打孩子,尤其是在辅导作业的时候 ,他根本不听你的,你让他写他偏要玩,一眨眼的功夫 ,就溜得没影子,气得你吐血,打一顿是最简单的让他听话的办法。有时候与其说这种感觉是孩子的行为所致 ,倒不如说是来自我们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或不快 。多数人能够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冲动,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无法如此自制。打孩子这种事情会上瘾 ,虐待型的父母都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选择对孩子动粗。毫不考虑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体罚孩子成为他们对抗压力的惯性做法,一有冲动 ,就会打人。因为这样的父母往往自己就成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暴力就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5 、 言语虐待型父母 ——“你要是没有生出来多好! ”有的父母会直接、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 。他们可能会骂孩子愚蠢、没用或是丑陋;有的父母则是通过长期的取笑 、挖苦、取侮辱性的绰号来对孩子发起攻击,却将之解释为“开玩笑” ,但孩子却会当真。“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言行在塑造孩子。你认为他“聪明可爱 ”,他就会越发地聪明可爱;你认为他“愚蠢”,他便会越发地“愚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 ” 。这些负面评价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慢慢内化形成自卑。
6、 性虐待型父母 ——“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或许是最残酷 、最令人难以启齿的经历,这背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基本的信任 ,也摧残了孩子的感情。**可以发生在任何家庭,任何职业的人群身上 。书中丽滋的继父是一位很有名的牧师,在教会有众多的追随者。道貌岸然,大家都非常喜欢他。其实他是个伪君子 ,因为这个所谓的上帝的信徒正在玷污他十三岁的女儿 。到底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呢?苏珊·福沃德认为:存在比较严重的情感孤立、隐瞒、贫穷、压力大以及缺乏尊重等问题的家庭是**现象滋生的温床。这些**侵害者会通过威胁手段来逼孩子保持沉默,最常见的威胁有:如果你说出去,我就杀了你。如果你说出去 ,我就打死你 。如果你说出去,这个家就完了。等等。孩子们害怕这样的后果,只能保持沉默 。将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 ,造成成年后对自我的巨大厌恶。这是一种心理癌症,必须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
二 、 有毒的家庭体系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 ,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交流 、观念。 《都很好》小说看到后半部,苏明哲慢慢揭开苏家的沉痛历史。苏母本身也是受害者,当年被父母所逼 ,为了帮弟弟进城,不惜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嫁给了懦弱无能的苏大强。外婆折腾妈妈,妈妈折腾苏明玉 ,女人一代代沿袭着前辈的“教诲”,死不悔改地不拿女人自己当人,这是可怕的灾难 。如果你的父母和他们一样有毒的话 ,很可能你会做出如下自我评价:我没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关心。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想要改变,得找到根源,建议你反省下如下几点:
1、 观念 。有毒的父母会认为:无论怎样 ,孩子都要尊敬父母。凡事必须按照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 。孩子就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还有很多观念隐藏在生活里只是没有说出口而已,比如:女孩子就是比不上男孩 ,女孩子就是要为兄弟牺牲的。《都很好》中苏明玉的悲剧就源于妈妈根深蒂固“重男轻女 ”的观念 。
2、 规矩。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与“不要做”。“你要每天8点前到家”,“你不要跟父母顶嘴 ” ,“你不许跟男孩子玩”苏明玉小的时候,哥哥们早餐火腿加鸡蛋,她只有一碗泡饭,更可恶的是还得擦桌子 、洗碗、扫地 ,而哥哥们却心安理得地享受 。因为这就是苏家的“规矩”,需要无止境地为哥哥们“奉献 ”才对。
3、 盲目地顺从。 盲目的顺从形成了我们人生早起的行为模式,也使我们的行为无法脱离这些模式。只有认清我们潜意识里那些具有毁坏性的规矩 ,让他们现出原形,我们才能彻底抛开它们 。这点在老大苏明哲身上表现得最明显,为了满足苏大强的无理要求 ,宁可委屈妻子女儿。苏大强搬家添置家俱看见什么要什么,尽挑贵的买,毫不含糊 ,苏明哲尽管经济紧张却说不出口一个“不”字。
4 、 界限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则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 。在这样一个关系过度纠缠的家庭里 ,你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换得偶尔的肯定和安全感。从小到大,无论苏明玉做什么,都得不到妈妈的肯定 ,妈妈要的只是她的认命和服从。反观朱丽的父母,温暖包容,朱丽得到足够的自由 ,明媚而阳光 。
三、 如何摆脱有毒的父母
1 、 不必原谅,表达愤怒。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 ,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 。面对自己的遭遇 ,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很多时候,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这一点 ,苏明玉做到了,对父母的不公正待遇奋起反抗,一点情面也不留。痛快淋漓地与父母决裂,将从小到大的委屈全部倒出来 ,从此再苦再累也不踏入家门一步 。被苏明成暴打之后,干脆利落地报警抓他,她要告诉全世界 ,她不是好惹的,谁作孽谁承担。
2、 质疑观念。 在你和父母的关系中,你是否觉得让父母高兴是你的责任?如果你和父母抗争就会永远失去他们?你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哈 ,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作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是,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 ,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被父母牵着鼻子走。即使你已经成年,却依然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质疑那些错误的观念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 ,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都很好》中苏明哲处处以大哥自居,恨不得满足父亲的所有要求,一开始夸下海口要接苏大强到美国养老,之后又想买个三居室的大房子 ,包揽所有生活开支。仿佛母亲去世后,让父亲高兴就是他最大的责任,苏大强也紧紧抓住这一点 ,只有有任何需求也不管合理不合理,立马打电话给儿子。苏明哲就被捏得死死的,要不是明玉从中帮忙 ,吴非跟他的婚姻也将陷入危机 。
3、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你对他人的反应取决于他人对你的认同感。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当你完成了自我界定的时候——当你习惯于做出回应而不是反应的时候 ,当你明确表面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时候,当你对自己愿做和不愿做的事情设定限度的时候——你与父母见的关系必然会有所变化。学会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哦? 噢,我明白了。这样啊。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 ,你不赞同这一点。让我想想。很抱歉让你伤心 。记住,一旦你生气、道歉 、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他们手上。表明立场,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 ,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有得商量、什么没商量。就像苏明玉一样根本不想过问苏明成的事情,不管苏明哲说什么 ,没空就是没空,硬邦邦地拒绝,不做任何回应 。
4 、 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自己好一点 ,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跟朋友聊聊天。每周列出一份清单,签一份关爱自己的合同 。合同里需要包含能为你带来愉悦的休闲活动 ,比如:看**、郊游、读一本有趣的小说,不再去想那些负面的东西。苏明玉从不把时间浪费在苏家的事情上,工作的时候全力投入 ,休息的时候就让石天东好好宠着,他是一个有趣的男人,带着她将童年丢失的快乐都找回来。
5 、 与父母对峙 。 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如果面对父母的暴怒、谴责、威胁和狡辩时你能坚守立场 ,那么你将体会到决战胜利的辉煌。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 。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对父母的恐惧 、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请记住,你尽力摆脱有毒父母 ,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你自己。只有打破循环,以后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你身上具备改变子女命运的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 ,你也解救了自己的子女。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的子孙后代送上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 。在苏明玉和石天东结婚前,苏明玉将内心的困惑向老蒙倾诉 ,她害怕自己太过强势,又重演父母的悲剧。老蒙安慰她,石天东阳光有魄力 ,不会是下一个“苏大强”,这才让明玉放下心来结婚。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的最后提醒受伤的子女,放弃斗争,淡出向前 。《都很好》的小说最后 ,苏明玉也是这样告诉自己:她得活自己的,对自己好,所有的阴暗必须停止 ,即使她还有很多仇恨没有清算,还是得停止。否则,她的一辈子都得搭进去。生活的空间很大 ,到处有海水蓝天阳光绿树,而非小小一屋子阴暗的仇恨,一家子的人在狭小的空间里互嗜 。结束过去 ,最好的办法不是以前常说的一句从此我没有父亲母亲,而是淡出,亲情是捡不回来了 ,大家就淡淡地交往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和石天东幸福就行。
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做什么样的原生父母。
8岁男孩朱尔的一首小诗感动了很多人。名字叫做——《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愿我们的孩子能在爱中成长 ,长大不要后悔成为我们的孩子 。
《隐秘的角落》原生家庭的伤痕,谁来弥补?
?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家》
女孩子长大以后就没有家了吗?其实这句话不无道理,相对于长大后结婚的女孩子而言尤其的恰当 ,在某些方面女孩子就是一个没有家的女孩子
作为一个长大的女孩子,慢慢的长大,很多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 ,长大后结婚后,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 ,实际上结婚所居住房子也不算自己真正拥有的,一旦发生什么,女孩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 ,连家都没有了……
?在娘家——是客人?
从古至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闺女与大家嫁出去了之后 ,好像就和娘家没有那么亲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是因为我的姐姐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我和姐姐说 ,我和你现在是亲姐妹,我们现在是家人,可是你一旦如果要是嫁出去了之后 ,我们就从亲人变成了亲戚,这一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姐姐突然就落泪了 ,好像她没有什么能够反驳我的,好像这的确也是实话,好像就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本身是亲姐妹 ,我们之间有血缘关系,但是,如果一旦我的姐姐嫁出去之后,好像我们之间就隔了一道薄膜 ,好像我们就从真正的亲人变成了亲戚一样,我们就不在一个家里,我的姐姐就会去别的家里 ,做别人的妻子,做别人的儿媳妇,他的身份好像多了好多 ,但是好像和娘家人不再和从前一样了
这一点真的是有感触,突然就觉得女孩子长大了之后再回娘家,他是另一种感情 ,如果要是没有出嫁的话,回家就是真正的回家,如果要是出了嫁之后回家就变成了回娘家 ,好像只是多了一个字,但是实际意义却变了很多
而实际的感觉也不再一样,我们会发现,如果嫁出去 ,姑娘在回娘家的时候,会和妈妈变得很客气,会和自己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也变得生疏起来,就会变成客气的人,所以说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在婆家——是外人?
即使你嫁到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家里面 ,其实你的婆婆对你很好很好,但是始终你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没有血缘关系,对你再好都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那样
你始终都会觉得你自己是一个外人,因为在你嫁到的的婆家里面只有你一个人和其他成员没有血缘关系 ,你丈夫的哥哥姐姐,你丈夫的弟弟妹妹,他们和你的婆婆那是有血缘关系,包括你的丈夫 ,他们一家子都有血缘关系,而你他们家里只有你一个人没有血缘关系
从事实来看,好像会有一层屏障一样 ,即使他对你再好,你也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外人一样,没有亲近感 ,你不像在家里一样,从小到大和你的爸爸,妈妈 ,哥哥姐姐住在一起
你是20多岁之后才来到的人家家里,况且想要融入一个家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面真的会感觉到自己像一个外人一样
这还是在婆婆你好的情况之下,如果这个婆婆对你不好,你还有所谓的婆媳矛盾,那又会怎样呢?那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更像一个外人一样 ,所以有很多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确实这样在内心的压力之下,女孩子一定会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家一样
?在自家——无归属感?
在这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面,女假难娶,依然是这样的风俗 ,男性承担着买房买车的能力,承担着买房买车的任务,所以说在女孩子嫁过去的时候 ,车房一般也都是男生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吵架的时候 ,男生说,你离开我的家,女孩子好像也没有什么反驳的理由,因为这个房子的确是男生的也并不是女生的
所以说女孩子是一个很当她长大了之后 ,当他结婚了之后,他就会慢慢的发现像很多东西都不属于她了,他好像不属于任何人 ,但好像又属于任何人,他好像有很多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都不亲近
所以说在娘家的时候 ,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客人一样,会发现自己当自己嫁出去的时候,说话好像不像之前一样那种无话不谈 ,我们突然就从亲人变成了亲戚,在婆家,在这种陌生的感觉 ,里面再加上实际的没有血缘关系的,这种内心的空虚下,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外人一样
当你结婚的时候,如果和自己的丈夫吵架 ,如果你的丈夫说让你滚出去让你走开,你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因为这个房子的确也不是你的 ,在名义上,这个房子是自己丈夫的,好像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说长大了之后 ,结婚了之后,时代赋予了女孩子很多的角色,但同时也剥夺了女孩子很多的亲情…
文|嘉玟
这个夏天最热的国剧非《隐秘的角落》莫属了 ,豆瓣高评8.9分,一时间爬山梗和‘您看我还有机会吗’频上热搜。网剧改编自紫金陈的推理小说《坏小孩》,讲述了三个小伙伴暑假期间爬山却意外目睹了一起谋杀 ,故事也就由此展开。
(含有部分剧透,不喜慎入)
人生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组成,有时候一次意外的际遇便足以扭转整个人生的走向 。剧中主角朱朝阳的遭遇即是如此。
初中生学霸朱朝阳学习成绩优异,稳坐班里第一名的宝座。热爱数学的他 ,才上初二便把高中数学学的差不多了,数学考试更是经常考满分 。如果按既定的方向发展的话,学霸朱朝阳定是一路好学校读到底。
那个夏天 ,严良和普普从孤儿院逃出来,历尽艰辛一路从北京来到严良小时候长大的城市——宁市。一是想给普普的弟弟筹做手术的钱,二是也想见他的爸爸一面 。
这两个小伙伴到了宁市之后 ,找到儿时玩伴朱朝阳,并趁朝阳妈妈不在家的时间里住在他家一起玩耍。
三个小伙伴相约去爬六峰山,无意间用相机记录下数学老师张东升将岳父岳母推下山崖的影像。他们想到报警 ,却害怕暴露严良和普普的身份而作罢,最后他们决定给杀人犯写一封警告信,告诫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 ,否则就把相机交给警察 。
张东升在查出谁写的警告信之后,提出花钱买下他们手里的相机,给普普弟弟做手术的钱还没着落,最后他们决定开口要三十万将相机卖给张东升。
一步错步步错 ,在决定勒索三十万的时候,朱朝阳的命运已不可逆转,先是因为朝阳受到同父异母妹妹朱晶晶的欺侮 ,普普决定帮朝阳教训下妹妹,而导致她失足摔死。
朱晶晶的舅舅王立听到外甥女的死可能跟朱朝阳有关而打算去教训他,此时张东升已凑齐30万交给三小只 ,他计划先用钱换回相机后再把他们三个人解决掉,却没想到在半路遇到来找朱朝阳的王立。
朱朝阳被王立带到水产厂胖揍,而张东升为了追回30万 ,带着普普一路跟踪他们到了水产厂 。最后张东升把王立打死藏在了大冰柜里,朱朝阳被 他爸爸朱永平救回。
朱朝阳目睹张东升杀死王立并藏尸,此时的他早已黑化 ,张东升在又一次去水产厂打算将王立尸体转移走的时候碰到朱永平和王瑶夫妻俩,可怜的他们也死在张东升手里。
网剧的人物性格 、剧情发展等相较原著《坏小孩》有了很大的改动,剧中张东升是数起谋杀案的主要施行者,朱朝阳间接参与或推动 。原著中 ,妹妹朱晶晶是被朱朝阳推下窗户而死,他的爸爸朱永平和继母王瑶也是被他指使张东升所杀。
大家眼中的学霸、妈妈眼里的骄傲朱朝阳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坏的?如果这个暑假严良和普普没有来找朱朝阳,一路顺利长大后的他是否能变成个心态阳光的成年人?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心态、为人处事又起着什么重大的影响呢?
以下将通过两位剧中人物的原生家庭来分析
1 朱朝阳
小主角朱朝阳的父母在他还小的时候就离婚了 ,爸爸朱永平经营着水产厂,收入颇丰;母亲周春红在郊区的景区上班。朱永平和周春红离婚后,朱朝阳跟着母亲生活 。
剧中朱朝阳的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 ,家里的家具也大多陈旧,唯一值钱的东西应该是妈妈的金饰。妈妈的工作收入不多,要养活自己和朱朝阳 ,经济显得拮据,这一点从家里的陈设和每次拿钱给朱朝阳都要他记账可以看出来。
爸爸朱永平的水产厂盈收很不错,朱永平和妻子王瑶的新家庭 ,经济条件比周春红好太多了,这一点也可以从他们家的装修陈设以及穿着打扮可以看出来 。
自小父母离异,父亲母亲经济条件悬殊巨大,这也导致了朱朝阳性格变得内向 ,在学校他只顾学习,没有同学喜欢跟他玩,更没有朋友。严良和普普的出现 ,自然让他感受到了友情的力量,也自然而然越走越近。
朝阳的母亲要求他记账 、逼他喝牛奶的几个前段可以看出她对儿子控制欲极强 。母亲周春红是个孤傲的人,她瞒着朝阳和景区的马主任交往了有一段时间 ,却不曾想过要公开。一个不幸福的妈妈很难培养出性格开朗、各方面都健康成长的孩子。
剧中的爸爸朱永平平时则很少机会和儿子相处,家里的经济大权都被老婆掌握,他也很少带儿子买东西和给他钱。在女儿朱晶晶死后 ,有几次他带朱朝阳在游泳馆游泳,那是少数几次朱朝阳笑得那么开心的场景了 。
缺失父爱、太压抑的母爱,父亲母亲家庭经济状况悬殊巨大 ,这些原生家庭的病根让朱朝阳养成了内向的性格。他嫉恨王瑶和妹妹朱晶晶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如果不是父亲出轨王瑶,父爱和良好的家境都应该是属于他的。所以朱朝阳一边渴望父爱的温暖,一边心有芥蒂 。剧中有一个场景是爸爸带他吃甜品 ,并送给他一个新的游泳镜,其目的在于想套他的话以确认朱晶晶的死是否和他有关。朱朝阳在发现了他爸放在包里的录音笔之后还能装作啥事没发生神色自然的大谈对朱晶晶死去的遗憾,可见他的心思缜密到令成年人都望尘莫及。
2 朱晶晶
剧中的朱晶晶在健全的家庭里长大 ,父母对她极其宠爱,养成了她乖戾的性格 。爸爸带着朝阳和晶晶母女在商场的时候,晶晶故意踩脏了朱朝阳的鞋 ,这一幕王瑶看的很清楚,却任由她欺负哥哥朱朝阳。
朱晶晶的死和她自己乖戾不服输的性格有直接关系,但凡她不那么眼里容不下别人 ,在危机面前服软,也就不会被逼至窗台而失足掉下去摔死了。
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是上天给她的一手好牌,朱晶晶却自己把好牌打烂了 ,这其中母亲王瑶功不可没 。母亲的纵容 、宠溺让朱晶晶形成了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没有正确管教方式的家庭教育管比不管更糟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树立她自己的人生观。
朱朝阳和朱晶晶的原生家庭,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经济条件都悬殊巨大 。一个是家庭不健全、缺失父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内向、薄凉;一个是父母宠溺下的孩子,乖戾 、没有敬畏心。
很多人都在说原生家庭的缺陷是导致一个孩子不能健康茁壮成长的原罪,父母健在、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就是优秀的原生家庭吗?我们从朱晶晶的例子来看 ,答案是未必。
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他才能拥有健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
关于“原生家庭什么时候变成了原罪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思萍”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原生家庭什么时候变成了原罪”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原生家庭什么时候变成了原罪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原生家庭什么时候变成了原罪》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