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文言文的十八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 、乃、其、且 、若、所、为 、焉、也、以 、因、于、与 、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
①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 。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 ①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 ,如同 。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 ,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 ,"何"要后置 。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 ,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 ,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 ” ,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 ①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
(《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
(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 。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才”“这才”“就 ”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 ,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 。
2.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的翻译及用法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 、"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 ,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 ,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 ,作宾语 。)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 ,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 、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3. 求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及例句而:“觉而起,起而归。”表示顺接,并列关系 ,可不译或译为‘又’
乎:“顾安所得酒乎?”表示疑问语气,译作‘呢’或‘吗’
其:“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作代词 ,译‘那’
且:“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表递进,译‘况且’
然:“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代词,译‘如此’或‘这样’
所:“此世所以不传也 。 ”表示‘。。 。的原因’
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表‘是’
焉:“至丹以荆卿之计,始速祸焉。”作‘啊’
也:“毋从俱死也 。”译‘吧’
以:“皆以美于徐公。 ”作动词用
矣:“郑有备矣 ,不可冀也。”译作‘了’
因:“我欲因之梦吴越, 。。。”译作‘凭借’
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作‘比’
与:“竖子不足与谋!”译作‘和’ ,‘跟’
哉:“嘻,善哉!”译作‘啦’
则:“。 。。,若不过焉则不及。 ”译作‘不是 。..就是。.’
者:“朝鲜杀汉使者 ,即时诛灭。”不译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相当于‘的’
4.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细解析文言文常用虚词 一 、而 一[ér] 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
1、你。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⑶连词 。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
例:妇拍~呜之 。2 、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
3、表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 、“可是 ”。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 。
例:久~不去。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7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江浙之梅皆病 。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 ” 。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2 、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 二[néng]名词。
才能。通“能 ” 。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 一[hé] ⑴代词。
表示疑问。1、什么 。
例:大王来~操?2 、哪里。例:豫州今欲~至? 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 ”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 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1 、怎么 。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 二[hè] 动词 。担 ,负。
通“荷”。例:~蓑~笠 。
三 、乎 [hū] ⑴助词。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 ”、“呢” 。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 、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 、“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书 。
5、表示性态。例: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 、乃 [nǎi] ⑴代词。1、相当于“你 ” 。
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
例:备~器械,持~糗粮。4 、相当于“如此 ” 。
例:子无~称。 ⑵动词。
表示判断 。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 。
尚且。例:厥子~弗肯堂 ,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呢?)? ⑷副词。
竟,却 。例:问今是何世 ,~不知有汉|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⑸副词。仅,只 。
例:天下胜者众矣 ,~有二十八骑。 ⑹副词。
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 。
⑺副词。宁 ,岂。
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⑻连词 。而。
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⑼连词即若 。
例:非独政能也 ,~其姊亦烈女也。 ⑽连词。
如果 。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⑾助词。作语助 。
例:~文~武。 五、其 一[qí] ⑴代词。
1 、相当于“我(们)的 ”、“你(们)的”、“他(们)的” 、“它(们)的 ”。例: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 ,尽~肉,乃去 。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 。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相当于“这 ”、“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 ,~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 。1 、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2、表示希望 。
相当于“应当 ”、“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 、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
例:且行千里,~谁不知?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 。相当于“将要 ”。
例:我今不乐(行乐) ,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 。
1 、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 。相当于“如果”、“假如 ”。
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3 、表示承接 。
相当于“至”。例:~在高宗 ,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 ” 。
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 、作发语词。
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
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3、作语助 ,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 。
姓。 二[jī]助词。
作语助,表示疑问 。例:夜如何~? 三[jì]助词。
作语助 ,无义。例:彼~之子 。
六 、且 一[qiě] ⑴副词。尚且。
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不测,敢望报乎? ⑵副词。暂且 ,姑且 。
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⑶副词。
将近,将要 。例:北山愚公者 ,年~九十|以为~噬己也,甚恐。
⑷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
1、又。例:河水清~直猗。
2、又……,又…… 。例:先生~喜~愕 ,舍狼而前。
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
⑸连词。表示进层关系。
1 、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已久疲 。
2、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3、况且 。例:~壮士不死即已。
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
抑或,还是。例: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
⑺助词 。发语词。
例:~顺性情,好利而欲得。 ⑻名词 。
姓。 二[cú] 动词。
往。例:士 。
5. 高中的18个主要文言虚词是哪18个而 、何、乎、乃 、其、且、若 、所、为、焉 、也、以、因、于 、与、则、者 、之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29 13:17
1 而
(并列 ,递进,承接,转折 ,假设,修饰)连词;第二人称;
2 何
代词,作宾语;作定语;副词,表反问 ,表程度
3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表测度;用于感叹句;
作介词,相当于“于”
4 乃
(顺承 ,逆转,限制)副词;第二人称代词;判断动词
5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代词(作主语短句的小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表远指 ,表包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连词,表假设或选择
6 且
连词 ,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7 若
代词 ,表对指(你,你的),表近指;假设连词;选择连词
8 所
助词,表被动;组成“所”字名词性结构
9 为
读去声 ,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替代,时间 ,目的,原因);助词,表诘问
10 焉
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助词,表反诘
11 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 ,肯定,疑问,感叹) ,表停顿;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 ,姑且
12 以
介词,表(工具或方法,起提宾作用 ,原因,时间或处所,对象);连词 ,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或结果 ,因果关系,修饰关系)
13 因
介词,表原因、凭据 、方式;连词 ,顺接上文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 ,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 ,假设,并列,转折 ,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 ,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 给我高中生文言文18个虚词的详细资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 、“地 ”等 ,或不译 。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 ,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 ②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又” 、“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 ”、“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 ”: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 ,一桌、一椅 、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 ,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 。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 ,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例: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 。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 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 。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 ,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 。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关于“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是雁丝吖”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文言...
文章不错《高中文言文十八个虚词》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