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

网上有关“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鹅卵石是没有生命的石头 ,怎么会有基因呢?

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 、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 。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 、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 、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一开始知道“煤气灯操纵 ”这个词是在《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里:煤气灯操纵是一种情感控制,操纵者试图让你相信你记错 、误会或曲解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从而在你的意识里播下怀疑的种子,让你变得脆弱并且困惑 。

该术语起源于1944年美国上映的**《煤气灯下》,故事中 ,丈夫通过环境中的小细节对妻子进行精神操控 ,让妻子认为自己错误地记住了事情或在指出这些变化时有妄想的可能,从而说服妻子相信她自己疯了。

这个操纵煤气灯的丈夫是施虐者,这种操纵行为就是一种心理上的隐性虐待。

但这本书我没看完 ,看的过程中我觉得很痛苦,一些不好的记忆在脑海中涌现出来 。直到不久前我看到微博上有人发了一段另一本书的书摘,并说这本书可能是她读过的最好的“反煤气灯操控”之书 。

于是我也找来看了一下 ,它是香农·托马斯的《治愈隐性虐待: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阶段之旅》。和上一本不同的是,这本书里她将施虐者称为“有毒的人”,把受害者称为“幸存者 ”。我能接受她对“幸存者”善意的称呼 ,以及让“幸存者”从心里远离“有毒的人 ” 。

先来看看什么是心理虐待吧,心理虐待也被称作“隐性虐待”,因为伤痕 、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的内心 ,并操纵着他们的生活。施虐者的虐待行为伪装的如此之好(就像操纵煤气灯的那个丈夫),以至于受害者的危害常常被忽视。

心理虐待包含语言暴力、精神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 、无视、孤立、冷战 、贬低、咒骂、威胁 、污蔑、中伤等方式 ,对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

不要说没有经历过隐性虐待的人难以理解隐性虐待的发生 ,就连深陷其中的人可能也时常会怀疑,那个“有毒的人”真的有那么坏吗?

因为心理虐待并不是一次性的伤害,作者把这个过程描述为“收集鹅卵石 ”:一颗鹅卵石代表与施虐者之间的一段消极经历。

前期鹅卵石在袋子里很少的时候 ,可能每一颗都看似没那么沉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鹅卵石越来越多 ,袋子也越来越重,重到再也无法承受。“有毒的人 ”喜欢把每件事单独拿出来论,会给幸存者洗脑 ,让幸存者觉得可能是自己斤斤计较,不肯原谅施虐者曾经的过错 。

而且“有毒的人”也不是每天都有毒,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对于幸存者来说,这些时刻的施虐者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如果想了解隐性虐待,或已经在一段关系中处于被虐待的地位 ,但时常感到怀疑 ,可以看看这本书中的定义和描述。如果在隐性虐待中意识不到自己是幸存者,不想改变,就无法真正从中“幸存” 。

书中把施虐者 ,也就是“有毒的人 ”分为三类: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这三类在临床上的表现不同,作者举虚构的例子说明三者的细微差别。

自恋者会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 ,并责骂你挡了他们的道。他们会无止境地抱怨你把他们的车弄坏了 。

反社会者会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他们不仅责骂你挡了他们的道,甚至还得意地笑 ,因为他们从自己制造的混乱中得到了隐秘的快乐 。

精神病态者会不遗余力地精心计划好行动步骤,确保能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他们边做边笑并不忘回头看一眼 ,以确保对你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这三类可以统称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不同,人格障碍并不是先天就有的 ,是由于个体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缺乏对主要照顾者的健康依恋造成的 ,而不安全的依恋是由极端和不断重复的过度放纵造成的。

我在身边“有毒的人”身上还真看到这样的经历,在他们成年后极度缺乏共情能力,更为真实的是他们归根结底不想改变 ,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为他们自己服务的 。

我之所以把“有毒的人”看成“人格障碍 ”,因为它会像一个标签一样待在那里,当那个人被贴上“人格障碍”的标签 ,就不会是父亲 、母亲、伴侣、朋友。从心理上跟他们的关系就不会被情感牵绊。

看到这里其实有个问题,这些人格障碍的“有毒的人”不能被修正和治愈吗?为什么这么多书讲述受虐者应该怎么办,而很少有书将如何改变施虐者?我以前看过几本关于家暴的书 ,也都是给受虐者提供建议,当时我不解为什么,后来明白 ,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别人要容易 。

对于“有毒的人 ”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毒。

这本书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他们不会被改变。“如果你还怀揣着希望 ,期待施虐者有一天可能会变得更好 ,那你还是尽快放弃这个念头吧 。只要你放弃了这个念头,你们关系中的权力就会发生转移。此刻,你才算是清醒地认识了施虐者。只有在幸存者头脑清醒的时候 ,脱离接触才会发挥作用 。”

作者在书中共提出了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

1.绝望: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曾遭受心理虐待,他们知道自己的生活失控了(情感混乱 、焦虑 、抑郁或想要自杀的状态),所以想寻求答案。

2.学习:学习和了解心理虐待是施虐者常用的虐待他人的方法 ,比如下列术语与心理虐待的关系(煤气灯操纵;恶意宣传;飞猴;自恋攻击;间歇性强化;理想化、贬值和抛弃阶段)。

3.清醒:经历了绝望和学习两个阶段后,清醒的时刻就会到来 。

4.界限:幸存者能够与施虐者拉开足够的情感距离,斩断病态的连结 ,排除“毒素”,并开始期待自己的康复和新生 。

5.恢复:恢复正常的生活,找回在遭受虐待时被偷走的重要生活事件、稳定的经济状况 、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以及其他重要的东西。

6.维持:幸存者能够体验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比之前更快速地识别出“有毒的人 ”,彻底过上康复后的生活 ,并且有自信和相应的技能保护自己以后再也不会受到心理虐待。

作者讲述地很有阶段性和条理性 ,但对于我来说,最应该注意的还是不要相信一个“有毒的人”能变好,不要再次落入“有毒的人”的陷阱 。如果能走到“清醒 ”和“界限 ”这一步 ,就离康复的大路不远了。

不要试图去“有毒的人”那里寻求公平,“有毒的人”总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们永远不会让人们觉得是他们的错。

他们从来不会做出真诚的道歉 ,会坚决否认自己的行为是有害的,施虐者喜欢反问:“我应该怎样对待你 ”或“我怎么让你的生活更艰难了” 。施虐者永远不会为他们的行为承担长久的责任。

当幸存者试图和施虐者谈论他们所做出的伤害行为时,施虐者最喜欢使用的策略是不回答。他们什么也不说 ,完全保持沉默 。当幸存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回答时,他们会进行狡辩,说一些“我不和你争”之类的话。你能看到其中发生了什么吗?幸存者被指责是造成冲突或争吵的罪魁祸首。施虐者从来不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尽一切可能避免讨论自己的行为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所玩的操纵游戏,而且他们知道这是有效的。为什么他们对改变自己没有兴趣?因为他们享受这种权力、控制、快乐及操纵他人的游戏。施虐者十分享受操纵他们最亲近的人,就像操纵提线木偶一样 。

我要用这些话来提醒自己 ,不要对一个“有毒的人 ”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认为他们可以发生改变 。

作者为什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她除了是位心理虐待的治疗师外,自身也经历过这一切,在她快30岁的时候 ,她获得了一项限制令,以保护她免受母亲的伤害。

很多没有经受隐性虐待和家庭暴力的人难以想象这一切是这么发生的,可能这也是她把受虐者称为“幸存者”善意的出发点吧。

我不仅在这本书里获得了关于隐性虐待的知识 ,解决了一些困惑,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也获得了支持和理解 。

关于“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夜南的头像
    夜南 2025年08月30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夜南”

  • 夜南
    夜南 2025年08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鹅卵石是没有生...

  • 夜南
    用户083007 2025年08月30日

    文章不错《鹅卵石的基因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