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礼的正确手势

网上有关“作揖礼的正确手势”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作揖礼的正确手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揖礼的正确手势:双手合于胸前 ,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 。

“揖 ”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 ,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 ,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

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 ,作揖有土揖、时揖 、天揖、特揖、旅揖 、旁三揖之分 。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 ,自上而下向人行礼。这些作揖的方法仍然不免要区分许多等级,尽可以不去管它,现代人只要吸取最简便的作揖方法就行了 。

行礼方式:

如果到人家做客 ,在进门与落座时 ,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 ,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 、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 ,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则为凶拜 ,可用于吊丧 。而在贺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正是这样的“凶拜 ”。

古代作揖的方式有很多。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 ,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 ,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作揖

古代人作揖表示问好 ,请问哪个手应该是放上面的?

“男性作揖时右手握拳,再由左手手掌将右拳包覆,拳眼(食指弯曲处)应朝向自己 ,两臂微微下垂;如是习武之人,左手则应该为掌,贴于右手拳面 ,其余相同;女性则左右相反 。 ”所以,作揖时,男性是左手在上 ,女性则右手在上。

39,51,87 ,195,519,上面的问号应该是哪个数字

39 ,51 ,87,195,519 ,519+324x3

差12, 36 , 108 , 324

古代人“上班”怎么表示?

古代上班早晨是卯时(5-7点,一般是卯正,即早上七点。要点名的 ,叫做“点卯” 。所以上班也叫“应卯 ”,这一词语流传至今 。 下午下班也很迟,大约是酉时(5-7点 ,酉正是下午六点。 但是对下班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一般的官衙下班叫做"放衙" 事实上,古人较真重视的是按时上班,何时下班则并不严格

请问:“枚乘”这个古代人名中“乘”应该读什么音?

枚乘(?-前140?) :

méi chénɡ (?-qián 140?)

西汉辞赋家。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初为吴王刘?fe6f?郎中 ,因劝阻吴王谋反不成 ,投奔梁孝王刘武。后汉武帝即位,召他进京,病死于途中。有《七发》等名篇 ,开创七体形式 。近人辑有《枚叔集》

菜字古代人怎么表示

*** 和汉以后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稻 、黍、稷、麦 、菽(即大豆);另一种说法是麻(指大麻)、黍、稷 、麦、菽。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只是一种有稻而没有麻,另一种有麻而没有稻。麻子虽然可以供食用 ,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纤维来织布 。把这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看、共有稻 、黍、稷、麦 、菽 、麻六种主要作物。战国时代的名著《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作品)里有四篇专门谈论农业的文章,其中《审时》篇谈论栽种禾、黍、稻 、麻、菽、麦的得时失时的利弊。禾就是稷 。

最重要的是谷子。

在我国商代的文字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 ,象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也称为■,这就是稷的原始字形。甲骨文的年字,写作■ ,在禾字下面多了一些须根,象谷子连根拔起的形状 。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 ,这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

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 ,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 ,可见黍在商代极为重要 。

麦和黍相反,在甲骨文和《诗经》里,麦的出现次数远比黍少。春秋以后 ,麦的重要性已渐渐地超过黍。麦有两种吃法:麦饭和面食 。麦饭在汉代有些地区是一种常吃的食物。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按照当时的解释,麦粉叫做面 ,用水合面叫做饼。战国初年的书里已经有做饼的记载 。秦代有卖饼的小商人。大概从战国到汉代,在北方,麦的栽培已相当普遍 ,和谷子或大豆轮栽;在粮食中间,它的重要性次于谷子而和大豆相上下,或者还超过大豆。南方原先很少种麦 ,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 。到了南宋 ,全国小麦总产量可能已经接近谷子,或者超过谷子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

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估计来推算,当时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多一点。这虽是一个粗略的估算 ,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麦在明代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而居第二位 。

大豆在《诗经》里出现的次数,不及黍和麦 ,而多于麻和稻。豆饭和豆叶汤尤其是一般穷人经常吃的东西。在河南西部,大豆甚至成为主粮 。《氾胜之书》里说: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 。氾氏主张农家应当每人种五亩大豆 ,以防荒年。汉代文献里有指出麦和谷子或大豆轮载的,可能大豆的播种面积确实不小。

大麻子在古代是供食用的,所以当时的人们才把它作为五谷之一 ,到南北朝时代还有吃麻粥的 。但是麻在谷类中最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纤维。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时中原没有棉花 ,苎麻的生产只限于南方 ,北方的布几乎全是用大麻织成的。《氾胜之书》有种枲(xǐ喜)法(枲即大麻的雄株),《齐民要术?种麻》篇,都是专对栽培纤维用的大麻说的 。

稻在南方 ,很早就是首要作物。《史记?货殖列传》里说: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吃的是大米饭,喝的是鱼汤 ”。现在虽然没有唐宋时代的粮食统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 ,至迟到北宋时,稻的总产量已经上升到全国粮食作物的第一位 。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 ,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 *** 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 ,一般限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 ,时间是1531年 ,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 、山东、河南、陕西 、甘肃、江苏、安徽 、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 、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 ,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 、山西、江西、湖南 、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 ,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 。单就有记载的来说 ,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甘薯原来写作甘藷。原产美洲中部墨西哥 、哥伦比亚一带,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 ,才传播到其他各国 。所以最初传入中国时称为番薯。甘薯的传入我国,据现在所知,最早是广东东莞县人陈益。《陈氏族谱》记载 ,陈益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去安南 ,万历十年(1582年)夏设法带着薯种回东莞,在家乡试种成功 。以后很快向各地传播。

高粱也叫蜀黍,现在北方俗称秫秫 ,在古农书里也有写作蜀秫或秫黍的。其实蜀黍、秫秫、蜀秫 、秫黍、在北方人读起来,发音是相同的 。实际上就是一个名词的不同写法。从现在可以查到的书来看,高粱这一名词最早见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 ,说是俗名。蜀黍这一名词较古,最早见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三世纪) 。在此以前的古书里没有提到过 。后来见于唐陆德明的《尔雅音义》(七世纪前期),但《唐本草>和唐人诗里仍没有提到。宋人诗里才提到蜀黍。元代的农书里才谈到蜀黍的栽培法 。从文献记载来看 ,似乎到宋元时代才广泛地栽培,到了金末元初,在北方已经相当重要。

马铃薯马铃薯又名洋芋(或作阳芋) ,在山西俗称山药蛋,广东叫做荷兰薯或爪哇薯,原产南美洲。有人在1650年在台湾看见马铃薯 。我国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福建《松溪县志》(1700年) ,其次为湖北《房县志》(1788年)。可能最先是从南洋群岛传入我国 ,后来还有从别路传入的.

燕麦燕麦原产东欧及西亚。我国很早就有栽培 。《尔雅》里所说的雀麦,就是燕麦。一般所称的莜麦,亦作油麦 ,就是普通燕麦中的裸燕麦(另有皮燕麦)。燕麦在我国栽培不很多 。我国主要产区为北方的牧区和半牧区。

荞麦荞麦原产黑龙江至贝加尔湖一带。我国晋以前的书中没有记载,最先见于《齐民要术》的《杂说》中 。但《杂说》不是贾思勰的原文,可能贾氏还不知道荞麦 。此外 ,最先见于唐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七世纪)。较后的唐人诗中就一再提到了。但据考古发掘,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掘出东汉前期或中期的荞麦实物 。荞麦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 ,到唐代已有推广,到了宋元间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南北各地都有栽培 ,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主粮之一。

豌豆豌豆原产地中海沿岸。有人以为《尔雅》所说“戎叔谓之荏菽”是指胡豆,也就是豌豆 。荏菽见《诗经》,实在是大豆。豌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张揖《广雅》(三世纪) ,又名豍(bēi卑)豆。豍豆在东汉崔豍《四民月令》(二世纪)中已有记载 ,可以证明至迟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 。元代农书中强调豌豆收获多,一岁之中成熟最早,近城市的还可以摘豆角卖 ,鼓励多种;并说山西人用豌豆掺上少量的麦混合磨成面,可作饼饵,不问凶年丰年 ,都可食用,实在是救济饥荒的宝贝。

蚕豆蚕豆原产里海以南和非洲北部。我国明代以来的书中相传:蚕豆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国的 。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有根据 ,古书中往往是豌豆和蚕豆的名称不一致,随俗而异,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的蚕豆 ,实际上是豌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蚕豆(至今还有称豌豆为蚕豆的)。确指蚕豆的记载,最先见于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1057年) ,叫做“佛豆”。现在四川仍称为胡豆 ,发音和佛豆极相象 。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 。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可能在宋初或宋以前不久传入我国 ,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

绿豆绿豆原产我国。这一名词最先见于《齐民要术》(534年前后),当时已广泛用作绿肥作物 。可能在秦以前已有栽培 ,秦以前到汉代的书中提到的小豆,就包括了绿豆。元王祯《农书》也是把绿豆当作小豆的一种。有人说绿豆原产印度;但是印度古代的文字梵文中并没有绿豆这个名词,印度栽培绿豆并不早于中国 。元明两代的书中说 ,南北都有绿豆,北方最多,用途很广 ,可作豆粥 、豆饭、豆酒,可以炒食,磨粉作面食 ,做粉丝、粉皮 、豆芽菜等。

古代人怎么表示感谢

左手在上 ,右手成拳头状打辑

古代人如何表示时间

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核心概念是“时 ”。 “时”字在甲骨文中从“日”,从“之 ”,而“之 ”字虽为声符,却兼具表意功能,有“适” 、“往”的含义,于是,“时 ”字就是示意太阳在运行——太阳的运行是中国先民最初的计时方法 。《说文解字》在解说“时”字时也认为:“时,四时也,从日。” 太阳是初民时间意识 的唤起者。例如日:本义为“太阳 ” 。日出到日落为一个白天,于是,“日”引申出“白昼”的含义。 “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 ”(《易·系辞》)月亮作为“夜光”,也是先民时间观念的触媒 。 甲骨卜辞“月”、“夕 ”不分,“正表明了在先民心目中‘月亮’这一天体同‘夜晚’这一时间的密切联系,故先民便以‘月’的形象来记‘夜’这个词” 。朔:从月,从屰。“月初之名也”(《释名》),本义:农历每月初一。“屰 ”在甲骨文里“象倒人之形 ”,表示月亮初生,描绘了最初的上弦月景色 。 日升月落是常态,但是,日月同辉也是经常出现的景象—— 朝:“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 。本义:早晨。”(《高级汉语大词典》) 由于日月是先民时间意识的触媒,后世的汉字便多以日、月的偏旁来表示时间概念,例如“早” 、“昧 ”、“晚”等。 日升月落还仅仅只是日夜轮转的第一时间感觉 。 至于“宇宙”里的“宙 ”表示往古今来的一切抽象时间,更多出现在纯学术和纯文学的文本里。据查,《佩文韵府》只有13个以“宙”为韵脚的词,远远少于“时”的韵脚词。 “岁时 ”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时间概念 。 “岁时”的概念就超越了“时”,表现一种时间组合的概念系统,岁指一年的时间周期,时指一岁之中的时令季节。一个轮回的时令季节组成年度时间,即古人所说的“四时成岁 ”,“岁时,谓每岁依时。”([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二) 不过,“商代和周代只实行着二时制,四时制当发生于西周末叶” 。(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岁时的概念是时间意识的进步,是农耕文明的计时成果 。 “岁 ”的重要价值使得古代存在过如下词汇——岁祲:一年到头妖气弥漫。岁腊:年终祭祀祖先。岁事:诸侯每年秋季朝见天子之事 。岁恶:岁凶,指收成不好。“时令 ”是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成熟形态。时令,就是来自大自然不同岁时的律令 。 古人在观察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基础上,还发现大地的万物生长与天空的日月星辰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于是产生了时间-空间-人事(农事)相互配五 、对应的时令意识,也叫“月令”。 “月令”强调的是人们要顺应天象和自然,叫做“顺时而动 ”。 为了更好地顺时而动,人们又开始划分“四时”为“八节”和“二十四节气 ” 。 八节:相传黄帝时代的少皞氏“以鸟名官”:玄鸟氏司分(春分、秋分),赵伯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鸟氏司启(立春 、立夏),丹鸟氏司闭(立秋、立冬)。玄鸟是燕子,大抵春分来秋分去;赵伯是伯劳,大抵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鸧鴳,大抵立春鸣立夏止;丹鸟是鷩雉,大抵立秋来立冬去。 从战国时代开始,人们就对八节进行了更细密的划分,一年四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是重要的自然节点,也便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为古代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气象服务,成为农事活动的指南。 春天是主生的季节,天子要禁止人民砍伐森林,倾覆鸟巢,杀害幼虫。 如果春令、夏令 、秋令、冬令没有按照自然的时序来从事,就会发生各种灾害 。 “岁时”是夏、商 、周时期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以及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是人们依据自然变化的规律提炼出来的时间系统,而“月令 ”则是岁时概念的人性化 、伦理化、社会化 。 “月令”作为古代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一套自然律令,也是帝王颁布政令的根本依据,千百年来一直主宰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造成了一系列合理的科学的时间意识、行为模式和国家政策。 与时偕行——《周易》“文言”在解《周易·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 ”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即君子终日勤勉,与时并进不息之意。《损卦》的《彖传》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益卦》的《彖传》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人事或损或益,或进或退,都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时机提供的条件。“与时偕行 ”与现代人的“与时俱进”思想有渊源关系 。 奉天之时——《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 事与时并——《礼记》:“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礼记注疏》认为,“事与时并”是“为事在其时也 ”,“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 。 不夺民时——“不夺民时,不蔑民功……国有班事,县有序民。”(《国语·周语(中)》)这里谈到了一个执政理念:不要耽误农时,也不要轻视农事,都城和郊县的农人要轮流休息或服役。 不违农时——谓“王道 ”即政令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强调“王政”要给谷物 、鱼鳖、林木以休养生息的时机,这是“仁政 ”的主要内容之一。

古代人用什么表示0

就是一断横“- -” 。长横“—”表示1

这是易经里面的,学术界的“0 ”

有点知识的人在古代记账一般用汉字,自然写成“零 ” 。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使用0的频次远不如现代这么多。

现代银行表示一万 ,就是10,000,古代直接“万”,连一都不要。

哪里有古代人评价古诗的文章 应该是文言文体

《人间词话》 ,王国维(近现代,文言体)

不知道是不是,不是我还有 。

关于“作揖礼的正确手势”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孤蓝的头像
    孤蓝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孤蓝”

  • 孤蓝
    孤蓝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作揖礼的正确手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作揖礼的正确手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作揖礼的正确手势:...

  • 孤蓝
    用户080810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作揖礼的正确手势》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