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什么?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张坚。
根据《酉阳杂俎》记载,天翁(也就是玉帝)姓张,名叫张坚 ,字刺渴,是渔阳人(北京市密云区西南)。张坚从小就是一个奔放不羁,不习惯条条框框约束的人 ,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喜欢飞鹰走狗 ,骑马打猎。
一次张坚在打猎的时候捕捉到了一只白雀,这只白雀很是可爱,张坚非常喜欢它 ,就当成宠物来饲养 。不久张坚做梦梦见当时的刘玉帝(姓刘)大怒,说白雀是上天的神鸟,张坚私自捕捉神鸟应该被处死。
后来刘玉帝果然设计想处死张坚 ,还好白雀每次都帮助张坚,让张坚化险为夷。刘玉帝大怒,于是亲自乘着白龙车下凡去拜访张坚,张坚假装热情招待了刘玉帝 ,将刘玉帝灌醉,然后偷偷坐上刘玉帝的白龙车,飞到了天宫 。
上天之后张坚更换了一大批文武仙官 ,自己成了新玉帝。张坚还不放心,命人堵住北天门,悲催的前任玉帝老刘就无法上天了 ,结果老刘只能在五岳之间制造灾难。
张坚此时身为玉帝,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任命老刘为泰山之神 ,掌管人间百姓的生死,而他自己则成了三界共主玉皇大帝 。
另外,在北宋真宗年间 ,真宗伪造梦神的事件,封玉皇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简称玉皇上帝 、玉皇、玉帝。
扩展资料:
民间对玉帝的误解
一:用玉皇“下任”吓人。
受现代电视、**以及非道教教派的恶意宣传,声称玉皇上帝将退位 ,接任玉皇的神祇是“关圣帝君”或者“真武大帝 ” 。此类邪说多来源于扶乩、附体等怪力乱神之说。
据《太上天坛玉格经》载,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体生人之体 ,如辄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不正之鬼,多是土地及司命能作此怪 ,可谓属于歪理邪说,不是道教信仰。
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玉皇本是光明妙乐国太子 ,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渡化众生 ,历经万劫亿难,曾“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终成千古一圣 。玉帝的年龄和今天所考证的宇宙的年龄相接近。
可见 ,玉皇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道教神仙领袖与三界主宰,而且是依据大道运行而燮理宇宙的大圣者,即道教的信仰本体——道。如果用“关圣帝君”或者“真武大帝 ”继任“玉皇” ,那么意味着宇宙毁灭。所以,用玉皇“下任”吓人,是歪理邪说 ,不是道教信仰 。
二:用玉皇“配偶 ” 、"女儿"唬人。
同样受到媒体和电视的讹传,还给金阙至尊道体玉皇上帝造了很多“配偶”、“女儿”。将本来关系不大的神祇与玉皇上帝相提并论,曲解道教信仰 。相传最多的就是“西王母 ”、“后土皇地祇” 、“七仙女”等。
玉皇大帝存在于始劫之先 ,本体是三清祖气,十方诸天变现圣境,皆有玉帝应化法身。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玉皇是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 ,在金阕利济群生超升彼岸,普垂教法,修道成真 。玉皇大帝没有后妃也无女儿,用玉皇“配偶 ”、“女儿”唬人 ,是歪理邪说,不是道教信仰。
参考资料:
解读龙文化
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法。《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 。”汪葵《事物会源》则以黄帝为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按照《淮南子》与《事物会源》的说法,灶神就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身了。
而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器》时却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 ,祀以为灶神 。”《吕氏春秋》则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 ,故祀之也。 ”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为苏吉利。又有人说,灶神姓张名单 ,字子郭。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察洽 。
关于灶君的性别
最初灶神是女性的形象,如司马彪注《庄子·达生》时说:“灶神 ,著赤衣,状如美女。”郑玄也认为灶神是女性。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作了这样的描述:“灶君名隗,状如美女 。”
在一些道书中 ,把灶神描绘成昆山上的一位老母。汉代许慎则认为灶神是男性。但当时“灶神女性说 ”占上风,直到后来,灶君才渐由妇女的形象 ,变为男子,最终成为现在的美男子形象 。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 网站首页 | 中心 | 基本概况 | 工作动态 | 媒体聚焦 | 秀美景观 | 文化人物 | 宗教信仰 | 文物古迹 | 休闲娱乐 | 璀璨文化 | 民俗风情 | 诗文石塘 | 旅游产品 |
温岭石塘旅游网
基本概况
重要公告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秀美景观
文化人物
宗教信仰
岁时年节
文物古迹
休闲娱乐
民间传说
璀璨文化
民俗风情
诗文石塘
艺术石塘
旅游产品
旅游论坛
我要留言
线 路
住 宿
餐 饮
电话预约
周边景点
您现在的位置: 温岭石塘旅游网 >> 宗教信仰 >> 信仰 >> 正文
石塘的民间信仰 ★★★ 字体:小 大
石塘的民间信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0 更新时间:2010-3-3
大多数石塘人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尤其是女性。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无神论为主导的国家里 ,又是非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一、多元化的民间信仰
石塘人信仰宗教的人多,所信奉的神灵 、教派、教义等更多 。这与我国其它地方民间信仰类似 ,都体现了我国深厚博杂的传统文化以及儒、释 、道杂糅的状况。除了基督教有着相对固定的信仰者,宗教节日、仪式相对固定外,石塘其它的民间信仰很难区分出具体的宗教派别,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泛灵崇拜。石塘人对海神的信仰 ,体现了对大海、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祖先 、魂灵的崇拜,体现了对儒家的伦理道德的遵从;巫祀、卜风、法事的流行,与佛教、道教信仰又是分不开的 。石塘人甚至连自己的确切信仰也说不清楚(除基督徒外) ,他们会认为妈祖娘娘就是佛教中的神 、“关老爷”可能与道家有十分渊源,如此等等。不过他们都十分虔诚,礼敬诸天神佛 ,而不论其门派与出身。官方宗教如观音大士、民间信仰如妈祖娘娘、外来宗教如耶稣基督等,在石塘都有着神圣的 、至高无尚的地位,且处处影响着石塘人的生产生活。
二、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的崇拜 ,是人类宗教的原始形态 。渔民面对波澜壮阔、凶险暗藏,且又变幻莫测的大海,总是显得力不从心 ,甚至命不由己,即渔民所谓的“脚踏舢板三分命”。由于缺乏对这种超自然力的认知,便逐渐将之人格化,创造出众多的海上及渔业生产中的神灵 ,如龙王 、海神、鱼师等等。
1、龙王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 、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风 、麒麟、龟)之首 。虽然龙王之职是兴云布雨 ,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早,五谷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 ,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 ,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主要工作地点是在岸上 ,但龙王的宫殿却在大海里,海是龙的故乡。神话故事《西游记》中载,四海皆有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 、北海敖顺 。虽为神话,但却深入人心。《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菩萨处胎经》云“鸟闻龙子所说 ,即随龙子到海宫殿”。可见,“龙宫踞海”之传说由来已久 。因此,渔民在海上航行、生产、生活 ,自然对龙王敬畏有加,以祈求风调雨顺 、作业平安。
正因为有了海龙王信仰,因而龙崇拜、龙风俗也随之渗透到祖祖辈辈石塘渔民的思想意识、典章制度 、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 ,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其表现方式,也异彩纷呈 ,风韵独具 。首先表现在龙敬畏与龙信仰忌讳。如船上有很多主要的物件都与龙有关,在船上不能说对龙有所不恭的话,更不能做对龙有所不敬的事(详见第三章)。其次是渔民船头祭拜龙君仪式。龙卷风来时 ,海面上骤然间“乌风猛暴 ”,有一团庞大的龙状乌云,挟一条粗长的“龙尾巴”,风驰电掣 ,直扑而来 。“龙尾巴”扫荡过处,船翻人亡,有的甚至连船带人被“龙尾巴 ”卷上天 ,再跌落海,造成惨剧。而龙化水异象出现前,也是天气骤变 ,海空阴沉,但见一股巨大的水柱,从海面上骤起 ,直通苍穹。凡有龙卷风和龙化水的预兆或现象发生,海上渔民,不论是正在起网捞鱼 ,还是在返港航行途中,都会面对苍天,跪在舱面上叩头祈祷,求龙君保佑船人无恙 ,顺顺利利 。此时渔民会许愿,如:此番大难不死,顺利返岛 ,必定还愿龙王宫,为海龙王重塑金身,献奉三牲全鱼等等。而其老母妻室听闻儿子或丈夫在海上遇龙卷风或龙化水后化凶为吉 ,也一定要到龙王宫还愿,拜谢海龙五庇佑之恩。第三是颂龙舞龙扬龙威 。它从正面体现渔民的海龙王信仰,贯穿于渔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娱乐之中。如每季渔汛开始的祭洋仪式(开渔典礼)。渔民将供桌摆设沙滩 ,燃烛焚香,奉上猪头、黄鱼鲞和年糕 、盐、糖、茶 、米等供品,船老大领着渔民们朝着大海跪拜叩头祈祷海龙保平安 ,送丰收 。渔汛结束时还要举行“谢洋”仪式。在日常生活中,渔民喜欢给孩子起与龙有关的名字,在衣服上、船上、其它生活用品上绣上或做成龙的形象。当地流传的与龙相关的神话传说也非常之多,其内容都是反映龙王的无所不能 ,以及人类在龙王面前的渺小 。以前还有龙王庙,在龙王神诞之日还要具礼祭拜。但现在这些都很少了,被其它信仰所替代。
2、海神
海神信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 ,龙王 、妈祖娘娘、观音菩萨、是石塘民众心中虽主要的三种海神。但通常人们口中所称以及供奉在海神庙里的海神,却往往呈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赛冬形象,而将龙王 、观音、妈祖区别在外 。李白《横江词》日:“海神米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通常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如左手拿屠戮刃右手持海神杖;形如夜叉,状似魔鬼;乘风踏浪 ,风风火火;性格暴戾,喜怒无常等等。渔民为不触怒海神,免遭灾祸 ,并求其保佑平安,经常以物祭之,并立海神庙,让其享受供奉 。
其它地方海神更复杂一些 ,例如在海南,除了这些海神形象之外,还包括水尾圣娘、潮神 、木头公、三江晶信夫人等 ,但这些与石塘就无关了。
3、鱼师庙
鱼师是一个特殊的神灵,只见于东海诸岛及沿岸的少数渔村。石塘是其中之一 。石塘镇前山路“鱼池”边就有一鱼师庙。石塘渔民认为:“鱼师爷 ”掌管着天下渔业的兴衰,要立庙宇祭祀 ,以求出海满载而归。那么,“鱼师”是谁?据我们了解,在石塘人的心目中 ,“鱼师”的形象来源驳杂 。“鱼师 ”一词在《辞源》中有三种含义:一是古时掌官捕鱼的官属,也作“渔师”:二是一种鸟名,善捕食鱼;三是鱼名 ,大者有毒,食之杀人(又称“鱼虎”)。考察各地鱼师信仰,其形象通常一手举着鱼叉,一手抓着黄鱼 ,脚下踏着黄鱼,所以其更似一个巡海的官职。我国古代还真有人供职于“鱼师 ”这一职位 。《三国志》第四十八卷《孙皓传》中载,有个叫做孟仁的 ,正是掌管当时三国吴渔业的官。孟仁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其母教子有方,而且他自己又是一个廉洁奉公 、至忠至孝的大臣。晋代的陶侃也是这样的官 ,称“监鱼梁”。《晋书》第六十六卷列传三十六《陶侃传》中,记有一则神奇的事:“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 ,以挂于壁 。有顷雷雨,白化为龙,去。”这是陶侃“望梭化龙 ”的故事。《中国一百神仙图》中还有“乘鱼仙人琴鹰”的图像和配文 ,称:“琴鹰是赵国人,善长鼓琴 。他修习道术,在浩瀚的清波中,能来去自由 ,行走如飞。”据配文所述,琴鹰有一次对跟他学道的弟子说,准备到涿水(在今河北省涿州一带)去取“龙子 ” ,弟子个个面面相觑,不敢言语。琴鹰笑道:“你们不用怕 。我走后,你们要在河边建一座庙宇 ,备好祭台,并斋戒沐浴,等我回来”。说完 ,踏入水中,如一叶轻舟,缓缓而去 ,一会儿就不见踪影了。弟子们依琴鹰所言,建庙斋戒 。等到约定之日,附近百姓成千上万赶来观看。中午时分,远处果然传来水声 ,一时间波涛汹涌而至,只见琴鹰骑着一条赤色大鲤鱼,由远而近。这一奇观 ,引得前来观看的百姓一致惊叹,万民欢声雷动 。义据配文交代,琴鹰回到庙里 ,住了一个多月,又骑着大鲤鱼撇波而去。从此,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了。后来 ,世人为纪念这位“乘鱼仙人”,也为祈求江河湖海平安,四处立庙 ,膜拜琴鹰。唐代李贺有诗云:“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这大概是鱼师传说的正史。
但民间有关鱼师的传说甚多,几乎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宁波象山一带就流传着“阎公 ”的传说,并立鱼师庙(或称阎公祠)祭之 。
石塘也有着自己的鱼师传说。相传 ,鱼师爷是钓浜人,其真名实姓无从可考,只是人们称他为钓幺郎。幺郎自家没有船只 ,只是帮船主撑船捕鱼 。幺郎捕鱼的本领自有一手,他不仅凭水色的清浑就能判断水下是否有鱼,而且还能用自己的手足探水温 ,来判定水下鱼的有无和多少。因此,他用的船年年是“红头船”,产量都比人家的高。他的渔捕技术非常高超 。三蒜的一个小礁边 ,水下地形复杂,别人不敢在此下网,可幺郎却能在这里按水流、按方位、按长度下网 ,而且总是网无损 、鱼满舱。所以人们总是说,这三蒜礁的黄鱼是注定幺郎的。
有一次,幺郎在洋山打黄鱼,船到一处洋面 ,他叫伙计把篷放落一点,自己坐在船帮沿,一只光脚板伸进水里 ,在水里搅来搅去,测得了水温和流速,又将耳朵贴着船帮听了一会 ,他断定水下面满是黄鱼 。这时,幺郎高兴极了,但不露声色地对伙计说:“你们知道下面有黄鱼吗?”大家说法不一。幺郎说:“你们说 ,这次我们的船是载黄鱼好还是载黄鱼胶好? ”大家对幺郎的话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捕鱼,但至今谁也没有见过黄鱼能满载整船的,更不用说黄鱼胶了。大伙说:“幺郎老火 ,你不要开玩笑了,大黄鱼能满载,我们就高兴死了,怎么还说载黄鱼胶呢?”
幺郎说:“待一刻 ,你们就会看到。”
幺郎站起了身,用手指着一处洋面,说:“从这里放网! ”网沙沙地下了水 ,伙计们按照幺郎地指点熟练地操作起来 。不久,幺郎待听到黄鱼“叽咕”的声音,知道水下的黄鱼几乎都被网住了 ,于是便下令起网。这网头越拔越重,网里全是金灿灿地大黄鱼。母船和舢板都装了个满载,伙计们乐得合不拢嘴 ,对幺郎更是赞不绝口 。
花鲤鱼是一种难捕的鱼,讨海人有句古话:“花鲤双眼圆又圆,一望老大一望船”。意思是说 ,花鲤鱼难捕,别的鱼见网便忙乱地钻网眼,越钻越缠,可花鲤鱼却是一个劲前钻 ,会把网眼钻破逃脱。传说幺郎打花鲤鱼却并不是难事,他见花鲤在网中不老实,便将他的大脚板在船板上一顿 ,大喝一声:“幺郎在此,你等哪里去逃? ”花鲤一听“幺郎”二字,就吓得不敢动弹了 。
幺郎捕鱼的本领极好 ,闻名沿海,赢得渔民得崇敬,说是某星宿下凡。幺郎死后 ,被渔民奉为渔师爷,并立庙供奉香火。现在的“鱼师爷”可能就是陶侃 。
三、神灵崇拜
神灵在人们心目中是高于一般地仙海神的,如居住海里的龙王、地底的阎君、土里的土地 、山上的山神等等 ,都比居住天上的神灵地位要低。神灵们不仅拥有超自然体的威力,能为人间禳灾避货、赐福保佑,而且通常还骨骼清奇,长相风流 ,令人赏心悦目。更主要的是,他们德行高深,是人间道德的典范 。人们对神灵打心底敬服 ,而没有丝毫的畏惧。所以,神灵才是世间最受崇敬的。受石塘人崇敬的神灵同样很多,有基督、妈祖 、观音(请参见本章后二节内容)、关公、杨家将等。
1 、关帝崇拜
关圣帝君简称关帝 ,俗称关公,即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三国蜀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 ,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为蜀国统兵镇守荆州,后败死麦城 ,谥为壮缪侯。关羽受到统治者的崇祀,始于北宋末期。当时金军不断南进,北宋江山岌岌可危 。宋徽宗认为可以关羽的“忠勇义气 ”,来激励士气和民心。在宋王朝的褒崇下 ,关羽已成为既能以忠义气节相号召的人间楷模,又是求雨祈晴、拯救生灵劫难之神。其后元、明 、清的统治者继续崇奉关羽 。
关羽的忠君义节的典型形象,又被儒、释、道三家所尊崇和利用。儒家尊为“义勇武安王” 、“武圣人”。佛教列为伽蓝神之一 。道教更捧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简称关圣帝君,并奉为护教之神。据《觉世宝训》载,关羽有言:“若负吾教 ,请试吾刀! ”。
由此,关圣帝君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灵而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崇祀 。广大群众以其信义耿介,奉之为驱邪除恶、扶正保民的大神;士人以其忠义正直 ,奉之为道德偶像;将士以其神武善战,奉之为克敌制胜的军神;商贾又奉之为招财进宝的福神。关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信仰,除历代帝王的褒扬崇封外 ,明代《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石塘先民以海为田。在海上作业,时常遭受飓风海啸的袭击,生命没有保障,俗语说:“走船跑马三分命” 。正如此 ,渔民历来以兄弟伯叔相称,他们之问极需“风雨同舟,生死以共”的义气 ,合力与大自然抗争。而这种义气,与关公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忠义思想相吻合。另一方面 ,石塘历史上备受倭寇海盗之侵,区区孤岛,孤立无援 ,必须依赖岛上民众生死与共,白发凝聚抗倭御敌 。要凝聚军心民心,所赖者亦是忠义。再则 ,凡尘谷世之中,难免有许多不平 、不顺、烦忧之事,众皆渴望关帝显灵相助。于是,“关老爷”便成了石塘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神灵 。
以前 ,在关公圣诞之日,渔民们要到关帝庙祭祀礼拜,请戏班唱相关曲目 ,并抬关帝神像游村。渔民家里要张贴关公圣像;有家事、生死 、安危、婚姻、功名 、升学、诉讼、捕渔 、生育、前途、出门 、建房等等人事都会到关帝庙求签的风俗。但现在,这些风俗基本上都消失了,关公只是作为一个保护神的形象 ,存在于石塘人的心中 。
2、杨公庙
杨家将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北宋年间的杨业一家四代,为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而年年戍守卫边疆 ,与敌人浴血奋战。杨家将个个骁勇善战,忠肝义胆,英武神明 ,甚至连女流之辈佘赛花、穆桂英也深谙韬略,不输须眉 。杨家为国为民也做出了巨大牺牲,家里的男丁有的战死、有的被俘 、有的遁入空门,连家里的女性也被征召 ,决战沙场。后代人为了纪念杨家为国为民所做出的牺牲,各地纷纷立“杨公庙 ”、“杨公祠”祭祀,弘扬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
全国各地均有杨公庙 ,庙里供奉的人物也不一。杨家将中最战功显赫的应该是杨老令公(杨业)和杨六郎(杨延昭),但各地杨公庙中却以供奉金沙滩一战后,于五台山出家皈依佛门的杨五郎(杨延德)为多 ,人祗因为他出了家,与佛有缘 。在石塘镇环海村,有一“杨公太师庙” ,供奉的也是杨五郎。庙内的延德佛像戴僧帽、执钢鞭,神容威武,正气凛然。传说五郎出家后 ,仍不忘保家卫国,每日训练僧兵,与兄弟六郎一起保境安民 。后来五郎仙化,传说其能御纸兵纸马助战 ,守卫国土安宁。在环海村,每年逢农历四月廿六杨公诞辰,庙内香火袅袅 、烛光熠熠。村民们邀亲聚友过麦饼节 ,并在庙内演大戏庆贺 。
四、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人类自身的崇拜,在鬼魂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不同的是它表现出对祖先灵魂的敬仰。祖先崇拜在原始宗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祖先神一般被奉为善神 ,保护本家族人丁兴旺 。
石塘人对祖先的崇拜极为虔诚。由于石塘人是由闽南迁入,在异域他乡,更易引发对先人的思念。当代人主要感谢先人将他们带到这样一个物产丰饶的地方 。每当逢年过节 ,人们总不会忘记先人,一定会用最好的东西致祭,在清明节尤盛(请参见第四章)。祭祖的目的 ,除了缅怀先人外,更重要的是起加强宗族内部凝聚力的作用。迁居新地讨生活,必须团结宗族力量才能战胜险恶的白然环境,才能抵御外米势力的侵扰与压迫 ,否则就无法站稳脚跟,很难生存下去。
石塘人对先人的崇拜与敬仰还体现在宗教和民俗上 。石塘人最崇信的就是妈祖娘娘与观世音菩萨了,而这正是由闽南传入的 ,是先人们的信仰。石塘的生产生活习俗,处处都透显着闽南遗风。如语言,虽然周边各乡镇都说台州话 ,但石塘依然将闽南话保存完好 。有些风俗,如“大奏鼓 ”、“找台阁”等,在闽南一带已经消失 ,但石塘古风尚存。
五 、器物崇拜
器物崇拜又称庶物崇拜,所崇拜的对象为人工制造的器物,这些器物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如门神、灶神、井神 、桥神、路神、床神等等 。这些物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很重要 ,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因而普通百姓就认为这些是上天赐于人间的,并由此推断出应该有一方神灵掌管着,这样就人为地“造就”了这些神灵。这些神灵崇拜在中国各地均有 ,只不过每个地方的重视程度和崇拜对象有所区别。在石塘,同样有这些信仰,不过不是很重视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灶神和床神 。
1 、灶神
每年腊月二十三,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祭灶的习俗,石塘也不例外。所谓的“送灶王爷上天 ” ,就是把炉灶前贴着的灶王爷画像烧掉,传说这个时候灶王爷是去向玉皇人帝做年终汇报去了。为了避免灶王爷说坏话,人们还特意供上麦芽糖和点心 ,来讨好他,让他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 。等到了除夕夜,人们再把新的灶王爷画像贴上去 ,叫做“接灶王爷回家”,也就是对联上所写的“上天言好事,F界降吉祥”。民谣传说:“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 ,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 。”正是对灶王爷的概括。
有关灶王爷的传说很多,也颇有意思。传说从前 ,有一个叫张生(有传为张单、张禅等)的富翁,他的妻子丁香,生得容貌端庄 ,性情十分贤慧 。开始,夫妻俩的感情还不错,日子也很和谐。
一天 ,张生在外做生意,看到一位漂亮女子叫海棠,立刻产生好感。海棠见张生很富有 ,也主动献殷勤 。不久,张生便把海棠娶到家中。海棠见丁香长得比她秀气,又是正式夫人,便产生了嫉妒 ,逼着张生休妻,把丁香赶出了家们。
从此,张生与李海棠终日吃喝玩乐 ,不到两年,就把富裕的家挥霍穷了 。海棠见张生成了穷光蛋,也离开张生 ,另嫁他人去了。张生孤独一人,义不会做事,只好沿街乞讨。在一个人雪纷飞的日子 ,他又饿又冻,终于昏倒在一个富户人家的门前 。这家女佣见地上躺着一个乞丐,告诉女主人 ,并把他扶进厨房。不一会儿,女主人来看他,张生十分惊讶,原来这位女主人正是两年前被他抛弃的丁香 ,顿时,他感到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此时 ,他想躲藏,又找不到藏身的地方,灵机一动 ,一头钻进灶里了。丁香到了厨房看不到人,感到很奇怪 。后来发现灶堂口有一个东西堵在那儿,上前一拉 ,原来是张生。他已被烧死。丁香认出是自己的前夫,顿时悲愤交加,不久忧郁而死 。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后 ,觉得张生能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还是好的,便封他为灶王,神职是“司火 ” ,并收集民情民意。后来,人们把丁香奉着灶王奶奶,同张生一起供奉在厨房里。后来 ,这个故事还变成了著名的戏剧选段《休丁香》,在我国农村中广为流传 。
灶神也许是众多神仙中职位最低的,因为似土地一般的小神 ,掌管的也是一方区域,而灶神只有一家一户。但其职责却是十分重要,掌管着人间烟火 ,以及水火安全等。如果灶王爷一生气,轻则此家烟火不旺,穷困潦倒;重则走水失火 ,倾家荡产 。所以老百姓对灶王爷都恭敬有加。
2、床神
在石塘的一些岛屿上,还有一个奇特的床神信仰。岛民们认为有神灵掌管着人们的寝事,因此有在过年时候有“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 (宋杨循吉《除夜杂咏》)之俗 。石塘的婚礼中 ,有在婚前及送洞房时先按一定方位摆好床、叠好被,并在床上放红鸡蛋 、撒炒米等习俗,其中也暗含有对床神的崇拜 ,颇似“安床”仪式。
其实对床神的信仰早在宋朝已流行,从上文宋人杨循之诗句中即可看山。传说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 ,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 ” ,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时,置茶酒糕果于寝室,祈“终岁安寝” 。时间各地不一 ,有的地区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 海岛人在婚丧嫁娶时,甚至在生病时都有祭拜床神之俗。如病人生病时 ,就用木棒敲打床沿,意为逐邪出床 。在出殡之后,要在海边焚烧床单等 ,意思是让床神引鬼魂入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仰利风俗都在逐渐淡化。
文章录入:px 责任编辑:px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 妈祖与观音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站长:石塘镇人民政府旅游办
关于“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溥倚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玉皇大帝的俗家名字叫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