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牧区有种传统的民居——蒙古包(或毡房)(5.24) 。它们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想一想这种民居与牧区”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牧区有种传统的民居——蒙古包(或毡房)(5.24)。它们易于拆卸 、搬运和安装 。想一想这种民居与牧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蒙古族 (布里亚特) 是个游牧民族 , 现在大部分已经定居生活了, 但是还有一些零散的半定居的“泥包 ”。
“泥包”建筑外型很像蒙古毡包,它用柳条排编构筑再和泥覆盖 ,里间打上木地板,架起火炉来,室内十分暖和 。在夏季牧场上可以看到不少空无人住的“泥包”,听牧民们说 ,到了草绿河开主人们重返这儿时,只须将旧包补修一下,就可以居住了。
习惯于流动的蒙古族 (布里亚特) 更多的还是使用传统的蒙古毡包。这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组装、抵御风寒等特点。中国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以及东北的鄂温克 、达斡尔,西北的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多使用类似的毡包 。仅是高矮、形状略有差异 ,名称也有所不同,但是整体构造,甚至民居文化和祖先拜火的遗风 ,都是同出一辙的。
蒙古包的特点:
(1)适合自然环境
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包顶为拱形 ,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 ,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 ,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 ,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蒙古地方自古奇寒 ,“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 ” 。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 ,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 ,立刻热浪扑面。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 ,隔风性能较好。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 ,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 、皮袍 ,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 。如果包内热的厉害 ,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 ,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 ,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 ,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 。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 ,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
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 ,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 。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 ,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
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 ,比搭盖还容易许多 。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 。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 ,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装载搬迁轻便:蒙古包以木 、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 、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部件组装而成 ,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一个女人就可以举起来放到车上。
维修方便:蒙古包所用的材料无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蒙古包可以扩大 ,也可以缩小。不过在心理和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有“与其缩小毡房,不如缩小肚子”之说 。
蒙古包的组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覆盖物) 、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1)架木
蒙古包的整体框架是木质结构,由套瑙、乌尼、哈那 、门组成。
套瑙为架木的首脑 ,是蒙古包的天窗,套瑙的大小决定乌尼的长短、数量 。套瑙为圆拱形,如撑开的伞 ,一般由三个规格有序的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组合而成,最大的圆木环外侧,凿有方形插口。
乌尼通译为椽子 ,是连接套瑙和哈那的木杆,木杆长约为套瑙直径的1.5倍,上端较细 ,下端较粗。上端插入套瑙环形木的方口,下端穿有孔眼,与哈那的孔眼一致 ,用绳与哈那连接 。
哈那是以柳木条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将若干哈那连结,形成一个圆形栅框,就是蒙古包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一般由哈那的多少而定 。普通蒙古包 ,多为四、五 、六个哈那,也有八、十个哈那的大蒙古包。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高低
大小可以相对调节 ,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其二是它有巨大的支撑力 。哈那头均匀地承受了乌尼传来的重力以后,通过网眼分散和均摊下来,传到哈那腿上。这就是为什么指头粗的柳棍 ,能承受二三千斤压力的奥妙所在了。其三是外形美观。制做哈那的木头一
般用红柳,轻而不折,打钉眼不裂 ,受潮不变形,粗细一样,高矮相等 ,网眼大小一致 。这样做成的毡包不仅符合力学要求,外形也匀称美观。
门,蒙古语称作“哈拉嘎”。由门框、门槛和门楣组成,门框与哈那高度相等 ,门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门不能太高,一般高约三尺五寸左右 ,宽约二尺五 、六寸,人得弯着腰才能进去 。门朝南或东南方向,可避西北风。冬季门一般是双层的 ,两扇里门叫风门,向两边
开。外门为单扇门,从左向右开 ,叫封闭门 。此外门帘(蒙古语称“乌德 ”)也是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包通常用两种门帘:一种是用毡子制做的,四边纳双边,有各种花纹。一般多为白色 ,蓝边,也有红边的,上边吊挂在门头上 。另一种是用芦苇或白柳条做成,一般在夏季使用。
(2)苫毡
苫毡由顶毡、顶棚、围毡 、外罩、毡墙根、毡幕等组成。蒙古包的苫毡夏季盖一层 ,春 、秋季节盖两层,寒冷的冬季则盖三层,并在里面挂帘子 。套瑙上盖的毡子叫顶毡 ,蒙古语称“额入和”,是盖住套瑙的正方形毡子,四周都有扣绳 ,夜间压盖,成正方形,白天揭开一半 ,变成三角形。它有调节空气新旧,包中冷暖,光线强弱的作用。顶毡亦称毡包之帽、顶饰 ,素来看重。拆卸毡包时最先拿掉的就是顶毡,要放得离人脚远远的,防止践踏和跨越 。由于它苫盖处于最高位置的套瑙,烟火所出 ,故重视之。迁徙时,和佛像放在一起,走在车乘的最前面。
(3)带子和毛绳
带子和毛绳(围绳、压绳 、捆绳、坠绳等)这些东西虽然零碎 ,却起着很大作用;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至下滑,在风中掀不起来 。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关系。
蒙古包的搭盖较简单 ,先选择位置,略加修整地面后将整个框架固定好,然后用毛毡围好 ,再用毛绳拴绕即可。
蒙古包上的民族图案较多,其装饰主要在套瑙 、额人和、围毡和门帘上 。常常以犄纹、回纹、卷字纹及其他各种引人注目的民族图案装饰。
蒙古包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文化。蒙古包的色泽洁白,整个形体为圆状 ,套瑙与乌尼连接,呈日月射光状,是蒙古族尚圆 、尚日月的审美心理表现 。
关于“牧区有种传统的民居——蒙古包(或毡房)(5.24)。它们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想一想这种民居与牧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端木莆泽”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牧区有种传统的民居——蒙古包(或毡房)(5.24)。它们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想一想这种民居与牧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牧区有种传统的民居——蒙古包(或毡房)(...
文章不错《牧区有种传统的民居——蒙古包(或毡房)(5.24)。它们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想一想这种民居与牧区》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