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后人饿死

网上有关“李鸿章后人饿死”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李鸿章后人饿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其实在真正历史上 ,李鸿章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再好的官斋国家没有多余的钱的情况下,想要为国为民 ,李鸿章也没有办法。所以在面对大旱灾,李鸿章便想到挪用军饷赈灾 。

在1877年到1878年两年中,人们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旱灾 ,当时的人们最开始只能以草根树皮度日 ,但是随着草根树皮吃完以后,人们没有吃的,甚至出现了卖儿卖女吃人肉的现象。而如果你当时在那个时候的话 ,便可以看到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在路边,而死亡的原因都是因为饥饿。百姓有难,按道理来说国家都应该去赈灾支援 。作为当时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的老大 ,李鸿章是当地群众的父母官,他想要救助灾民,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办法。

如果去四处调集粮食的话 ,但其他地方也根本没有粮食了呀,于是李鸿章只能向朝廷求助朝廷。但是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朝廷都是十分的穷 ,有什么钱都是拿去享乐去了,于是只给李鸿章发了14万余两的银子,但是这对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于是李鸿章又四处筹集善款 ,甚至还接受了外国的援助 。

看着自己的百姓仍然在受苦,没有办法的李鸿章便挪用了军饷,一共挪用了40多万两的银子用来赈灾 。我觉得在天灾人难面前 ,百姓才是最为重要的,李鸿章的做法并没有任何的错,相反这样的做法还值得人们称赞。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 ,最后为什么会受到重用呢?

“靖康之耻 ”背后的历史真相

宋金之战开始以后,在金国人眼中看来,宋国真是本钱太厚了 ,在河北等地投降的宋军就有二十几万。随后,金国分东西两路南下进攻宋国 。

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先是击溃了汴梁城外的二十万禁军 ,随后又击败了姚平仲二十万大军。

西路军则在太原城下大败种师中,击败姚古、张璟等人,歼灭的宋军也有二十几万。

死的死 ,伤的伤 ,连续几个二十万了,也便是说宋金开战以来,宋国至少损失了八十多万大军 。

八十多万 ,女真的男女老少合计也没有八十万。可是损失了八十万,对于宋国而言,只是伤筋动骨而已 ,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就可以组织起一只达到二十多万的大军!

宋国人口真是太多了,杀得手都软了 ,可还是那么多!

第一次汴梁围困战,西路军停滞在太原城下,围困汴梁的只有东路军 ,这路金军才七万兵马,可是城内的汴梁禁军有二十万,临时招募的青壮又有十万之众 ,再加上陕西军来援二十多万 ,城内的汴梁守军堪称五十万。

五十万宋军,被七万金军围困住,难以出动 。看似好笑 ,看似显得李纲无能,其实这是正常事件。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最重视阵型 ,野战往往是摆下阵型,立稳脚跟,才能与敌军厮杀。而阵型未稳 ,处在散乱的状态,受到敌军突袭,很是危险 ,极有可能被彻底冲散阵型,全军大败 。

比如淝水之战,前秦八十万大军对决东晋七万大军 ,若是正常情况下交锋 ,前秦未必会输。只是苻坚太骄傲了,妄想着半渡而击,以为敌人都是傻子 ,就他最聪明。

苻坚擅自将军队向后退去,结果引动阵型不稳,再加上有人大喊秦军败了 ,八十万大军太过臃肿,又缺乏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更无电台操控全军 ,再加上北府兵的强势突袭,等等 。各种因素叠加,致使八十万大军的阵型 ,彻底变成了一锅粥 。

八十万大军变成一锅粥,比八万大军变成一锅粥更加危险,大军败得更快。

前秦败了 ,败在阵型大乱。

同样 ,宋金大战,宋军要抗衡金军的铁骑,唯有摆成步兵阵型 ,层层抵抗;而金军要想战胜宋军,唯有冲破宋军阵型 。一个守阵,一个破阵 ,谁先得手,谁就胜利。

汴梁围困战中,汴梁城墙很是宽广 ,宋军要将大部分的兵力用来守城,要出战的兵力有限。想要出击,兵力少了是送菜 ,兵力多了又是冒险 。即便是后来有陕西军救援,也不敢出城野战。

因为野战就要摆下步兵阵型,可是城门狭窄 ,宋军一次性从城门走出的士兵有限 ,想要布置下步兵阵型,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金军铁骑可能冲击而来 ,将尚未布置好的步兵阵型彻底冲散 。 

靠着骑兵的快速出动,强大的冲击力,宋军根本无力在城门下 ,或是没有胆子摆下阵型。难以摆下阵型,还打什么野战?

以多围困少,是一种围困方式;骑兵围困步兵 ,也是围困的一种方式;而断去粮食,断去水源,也是围困的一种方式。

这时宋朝抗金派和议和派的区别也仅仅在 ,抗金派想要签订“缩减版的澶渊之盟”,而议和派想要签订“超级版的澶渊之盟” 。

李纲一心要当名相寇准,议和派则是一心要当司马光 ,而宋钦宗则是一心要当宋真宗 ,再次上演澶渊之盟的逆袭。

年名相寇准击退了辽军后,签订和约,也不就是给辽国大量岁币嘛!只要不割让河北山西土地 ,损失些岁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当年名相司马光,不照样是将神宗皇帝辛苦打下的米脂四城割让给西夏嘛!反正不是第一次,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 ,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米脂四城,到黄河三镇,也仅仅是两个字的区别而已 。

宋钦宗期望 ,再次上演先祖真宗皇帝的运气,以岁币,让金军退去 。 

由于东路金军兵力不足 ,最终在宋朝割地赔款之下决定暂时撤退,第一次汴梁之围解除。

第一次被围城后,宋朝不是没想过迁都 ,但迁都 ,意味着统治中心的移动,中央对于地方约束力的下降,会彻底破坏强干弱枝的政策 ,轻则是藩镇割据,重则是国家分崩离析。

当年安史之乱,唐明皇西逃 ,迁都而去,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权威下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雏形;后来黄巢攻陷长安 ,唐皇再次西逃,则致使唐朝权威下降到了极点,果然没有几年 ,唐朝就灭亡了 。

此时,陷入了僵局,进退两难。

宋朝割地 、赔款、人质、和亲 、称臣等 ,几乎是将朝廷的威严尽数散去 ,失去了威严,还能对地方形成有限控制吗?一旦迁都,局势更会彻底恶化 ,彻底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不迁都,一旦金军再次南下,说不好就是一个死局

就在宋国内部犹豫不决之际 ,金国已经决定再次南下 。 

1126年,西路金军攻陷围困近一年的太原后,经过休整 ,完颜宗翰自太原向汴京进

东路军则在完颜宗望的率领下,于1126年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进攻;

1126年12月16日,宋出兵拒战 ,被完颜宗望等击败。

1126年12月17日,西路军在完颜宗翰的率领下,也到达汴京城下。太原在失守后 ,完颜娄室的这部分军队南渡黄河 ,西趋洛阳,封锁了潼关,把宋朝最精锐的西军关在潼关以内 ,断绝了其勤王之路 。

说是阻断勤王之师,其实在陕西一带,已经没有了勤王之师。

两次河东救援战 ,彻底的耗尽了宋军的正规军有生力量。此时的宋朝,正规军已经是损失了八成以上 。川陕一带留下的军队,都是老弱病残 ,或是入伍时间较短的新兵,根本无力救援汴梁。

与其说是阻挡勤王之师东来,不如说是阻止宋钦宗跑路。 

在辽金之战中 ,辽国的战力脆弱,可是辽帝的逃跑能力却是惊人的,不断从辽国东面逃跑到西面 ,金军连连追赶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才逮住 。

而这次,金军汲取了教训 ,锁住了潼关,锁住了西逃的路线,为的就是防止宋钦宗向西跑路 。一旦跑到京兆 ,或是入蜀,那时就不好抓了。 

此刻彻底的围困住了汴梁。 

在第一次汴梁之围时,只有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到达开封城下 ,兵力有限,只有七万多,攻城的活动只能限于西、北两隅 ,有时蔓延到东北角,南面诸门则始终未受攻击 。 

而在第二次围城时,金军东西两路合攻 ,东路军全军增加到八万人 ,主要将领完颜宗望、完颜阇母 、完颜昌、刘彦宗等仍在军中,只有郭药师以燕京留守的名义,留驻燕京。

西路军仍以完颜宗翰、完颜希尹 、完颜娄室三大将为主副帅 ,完颜银术可等战将都属麾下,汉人高庆裔 、时立爱为谋主,有七八万人参加第二次开封围城。

东西两路金军的兵力已过十五万人 。此刻金军四面四面合围 ,陷东京汴梁于彻底孤立。 

而宋朝这边,第一次围城时,开封原来的禁军加上西北陆续开来的勤王军 ,再加上临时拼凑出来的士兵,总数达几十万人。

解围后,严重的经济苦难 ,无以维持庞大的军队数量,只能是一部分被遣送复员回西北,一部分参加太原解围战而遭到损失 ,一部分在黄河南岸溃散 ,还有一部分被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经济上的理由遣散 。

因此,第二次被围时汴梁城内守军不满七万。

各地的勤王之师,数量已经很多 ,只是多是新招募的士卒,没有经过太长的训练,战斗力低下 ,可能金军一个冲锋就溃败了。

而此时,让这些新兵去碰撞汴梁的虎狼之师,除了找死之外 ,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

这种情形之下,勤王之师多是徘徊在汴梁附近的州县,却是难以再进一步。

身为北宋都城 ,汴梁的城墙太高,太厚了,根本难以攻克。就连一向善于攻城的完颜粘罕也是头疼不已 。围困太原时 ,可以实行锁城之法 ,可是围攻汴梁根本无力施展锁城之法 。

汴梁太大了,根本不是辽国的五京、太原之流的小城可比。 

汴梁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 、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 ,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在宋朝定为首都后,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宋的东京城 ,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共有外城 、内城及皇城三重。

若是一味的强攻汴梁,即便是十几万金军精锐全部死光了 ,也未必能攻下汴梁城。

幸运的是,汴梁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人口太多了 ,巨大的粮食压力,在和平年代,靠着汴河的转运 ,还不是太困难;一旦到了战争时期 ,被掐断了汴河,断绝了外来的粮草,汴梁就会出现饥荒 。

可能最后 ,汴梁不会被攻破,却可能被饿死。 

攻陷汴梁的战略,重点不在于攻破汴梁的城防 ,而是消灭外来的援军。只要是援军灭了,汴梁可能不战而降 。

汴梁失守,已经成为了定局

看了历史书 ,关于靖康之耻的记载很是模糊,似乎历史学家有意识的忽略这一块。 

在相关的历史书籍中,宋朝君臣留给后人的印象无非两点:弱智与软弱。 

软弱可以理解 ,宋朝文人太多,文人多缺乏勇气 。可是脑残就不能苟同了,身为朝廷重臣 ,哪一个不是步步拼杀上来 ,勾心斗角不断,决定不脑残。他们可能不懂军事,可能犯下诸多错误 ,但是绝对不脑残。 

关于靖康之耻,历史记载很多,评论也很多 ,无非是说,皇帝无能,军队不给力 ,或者是投降派投降,或者是金人凶残等等,却是唯独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士大夫的背叛,军队的背叛 。 

历史,是文人写成的 ,文人也掌控者历史的话语权 ,关于文人的诸多负面的信息,也是被掩饰,美化 ,甚至是曲解! 

比如,历史上写到李纲是抗金英雄,似乎是因为他被驱除 ,才导致抗金失败,才导致靖康之耻 。史书也是把他写成诸葛武侯,似乎谈笑之间 ,金军尽数灰飞烟灭。

其实,李纲只是一个文人,不懂军事 ,汴梁二十万守军守城,八万金军攻城,结果是勉强保住城池。在援救河东的战略中 ,李纲也是屡战屡败 ,精锐尽数覆没,最后遭到贬福建 。 

他一直主张坚守汴梁,反对迁都 ,而不顾及实际上汴梁的危局,最后酿成了恶果。

同样是身为主战派,他却与种师道不和 ,导致抗金派内部分裂,致使局势崩坏。

他是一个有骨气的文人,当也仅仅是如此 ,没有史书上说得那样厉害 。

有人怪宋徽宗。的确,在宋朝,皇族几乎是远离着政治 ,他们不参军,也不从政,只是如寄生虫一般的活着 ,而历代的宋朝皇帝也是忌惮皇族 ,深恐夺位。

他们唯一的用处,就是皇帝驾崩,又无子的情况下 ,充当替补,接替皇位 。

一个远离与政治的皇族子弟,陡然间成为皇帝 ,根本不熟悉政务,结果是朝堂内乱臣不断,搞得乱糟糟一片。 

宋徽宗一直不傻 ,朝中局势,群臣心态,天下变化 ,他一直清清楚楚。只是清楚的知道发生的一切,并不意味着能改变什么 。就像许多人也知道,要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考上好大学,可是在实践中,却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计划依旧是计划,没有最后实现。 

宋徽宗登基之初,也是励精图治 ,想要干一番事业,做一个好皇帝,可是实践中才发觉 ,他有些眼高手低,国事之艰难,远远的超过了写诗作画 ,事事不如人意。

在一系列打磨之后,渐渐失去了兴趣,安然于诗画之中 。而将朝中繁杂之事交给了蔡京、童贯、高俅 、杨戬等人 ,这些人不是清官 ,也不是能吏,没有王安石司马光之流的才干,可是至少对皇帝本人忠心 ,可以替他解决麻烦事 。

比如,在历史书上说宋钦宗软弱无能,任用投降派 ,赶走李纲,屈辱求和,放松秋防 ,没有加固黄河防线,再甚至是到金营求和,最后不归。似乎宋钦宗 ,就是一个废物、脑残,智障患者。 

可是真实的历史是,宋钦宗一点也不脑残 ,也不是废物 。任用投降派 ,是因为满朝上下,十个人七个都是投降派。不任用投降派,等于是将七成的大臣排斥出朝堂 ,轻则是朝堂动荡,重则是皇位不保。

赶走李纲,是因为河东兵败 ,河东兵败赶走了一大群人,也不在乎多他一人 。而放松秋防,没有加固黄河防线 ,不是宋钦宗不知道秋防重要性,而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 ,火耗严重,根本无力秋防。 

历史上,关于靖康之耻的记载是 ,金军威逼汴梁城下 ,外城一个城门失守。那时金军要求议和,要求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到金营谈判,结果到了金营被扣押 ,签订了降表,最后被押到了金国当奴隶 。

世人总是会说,宋朝的这两个皇帝 ,脑袋有问题,好好的不在汴梁呆着,为何非要亲自去谈判送死。

可真实的情况是 ,他们不得不去。因为满朝大臣都是要求他们前去议和,他们不得不去,若是不去 ,轻则是发生兵变,重则是“莫名其妙 ”的死去 。

在大宋,官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士大夫架空了皇帝 ,皇帝不得不屈从与士大夫的意见,尽管有时士大夫的意见是错误的。 

宋朝皇帝,是士大夫权力的代言者 ,必须是符合士大夫利益,尽管很多情况下,士大夫利益与大宋利益相冲突。 

在汴梁危机的时刻 ,面对金军入侵,士大夫利益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保存士大夫利益,他们不得不抛出弃子 ,而宋钦宗 、宋徽宗就是弃子 。

而大宋一朝,与其说是皇帝掌控着军权,不如说是士大夫掌控着军权。那时 ,两位宋朝皇帝只能是识时务,前往金军军营,献上降表 ,甚至是被押解而走。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因为他们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他们若是誓死抵抗,可能不等城破,他们就莫名其妙的死去 ,或是被暗杀;或是被献给了金军

一个国家的腐败,首先开始于官僚的腐败,接着是司法的腐败 ,接着是教育的腐败,最后是军队的腐败 。当一个国家的军队腐败到了极致的时刻,这个国家就无药可救了 ,即便是秦始皇复生,汉武帝转世,朱重八降临 ,也是无力回天,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灭亡。

大宋空有百万大军,可是却不能保卫首都 ,导致首都沦陷 ,半壁江山丢失。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官僚、司法、教育,乃至是军队 ,都是腐败到了极点,根本无力回天 。

此时的宋朝出现了一个现象,反腐败是找死 ,不反腐败是等死。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一个国家将要灭亡,远远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支撑不倒的 。大宋将要灭亡了 ,试图充当独木,撑起倒塌的大厦,必然是悲剧的 ,种师道不行,李纲也不行,皇帝自己也不行。 

想要当独木 ,撑起倒塌的大厦 ,运气不好,就是李鸿章 、慈禧之流!

真实的历史,没有人知道。

相信说起甲午海战很多人想到的是耻辱 ,但是在甲午海战中还涌现了一大批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率领军舰向日军撞过去的邓世昌为世人所熟知,而奋勇守护刘公岛的丁汝昌却不如邓世昌所知名了 。虽然丁汝昌作为清军将领为世人所称赞 ,但是他却出身于太平天国,这段历史鲜有人知。

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石头镇 ,他家境贫困,从小只上过三年私塾便出外帮人放牛 、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后来 ,在他14岁时,又去了镇上的豆腐店当学徒,当学徒的第二年安徽遇上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灾 ,赤地千里 ,寸草不生,丁汝昌的父母相继饿死 。1951年一月,太平军占领安庆城 ,孤苦无依的丁汝昌便和当地的同龄人一样参加了太平军 。

加入太平军的丁汝昌,由于年轻气盛作战勇敢,很快便在军中树立了威望 ,受到了顶头上司,程学启的提拔,成为了副将。然而 ,由于太平天国内部斗争,翼王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实力大不如前 ,而清朝方面则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湘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到了1861年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围困了安庆城 ,而此时早已升为太平军将领的丁汝昌却萌生了投降清军的念头。

在和老上司程学启商量之后,丁汝昌在深夜率领300多人翻过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然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却对太平军的降军不太信任 ,所以每阵冲锋都让他们冲锋在前,丁汝昌等人自然也就成了攻打安庆成的头号先锋。

丁汝昌作战勇敢且有战略眼光,不出三日安庆城被破 ,安庆城内六万太平守军被俘,丁汝昌和程学启也成为了清朝的大功臣。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 ,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

然而 ,丁汝昌作为太平降将,始终被清廷正统官员所排斥。同治十三年,清政府决定裁撤军饷 ,刘铭传早就与丁汝昌不睦 ,正好借这个机会,上书要求裁撤丁汝昌部马队三营,想要借此来削弱丁汝昌的势力 ,丁汝昌自然不愿意,强烈表达对刘铭传的不满,刘铭传知道后大怒 ,甚至动了杀心,丁汝昌虽有满腔才华,却无处施展 ,在郁闷之下,只好解甲归田。

1875年朝廷下令李鸿章招募北洋水军,以前在曾国藩帐下丁汝昌曾与李鸿章有过一面之缘 ,听说李鸿章筹备水军,丁汝昌便前去投奔 。

光绪五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 、“镇西”、“镇南 ”、“镇北”四艘军舰来到了中国,北洋水师已经初具规模 ,李鸿章便提拔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 ,派充炮船督操。在北洋水师的丁汝昌,由于李鸿章慧眼识人,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丁汝昌也十分感谢李鸿章的知遇之恩,暗中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报答恩相。

光绪八年,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 ,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从小小的太平天国小卒到如今的海军提督丁汝昌成长了很多 。

1894年 ,日本人发动了甲午海战,清军方面虽然装备和实力均在日军之上,可是由于清军仓促迎战 ,而且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长时间拖欠太平水师的军饷,导致水师士兵毫无战斗意志 ,甚至由于没有钱进行武器的维护 ,大炮都已经生锈,所以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丁汝昌虽然下了必死的决心 ,极大的鼓舞了士兵士气,但是奈何清政府爱惜军舰,不允许海军出海迎敌。

1894年2月 ,日军围攻刘公岛,孤立无援的丁汝昌吞食鸦片自杀壮烈殉国。然而,就在他自杀之后 ,清政府却不允许他下葬,除了结发妻子吞金自杀之外,家人全部被流放 ,知道宣统二年才被平反 。

关于“李鸿章后人饿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汤献伟的头像
    汤献伟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汤献伟”

  • 汤献伟
    汤献伟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鸿章后人饿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鸿章后人饿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其实在真正历史上,李鸿...

  • 汤献伟
    用户080610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李鸿章后人饿死》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