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

网上有关“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今天要说的就是复利

举个最简单的复利案例:1.01的365次方等于37.8 ,这个例子就是经常被用来鼓励大家,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进步一点 ,这样一年下来,我们就会进步非常多,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将复利拿到生意场上来讲 ,就好比工业原材料,举个例子,就好比工厂生产的注塑塑胶零配件 ,只要是玩具厂可能都会需要,而且是每个月都会需要,这样我们在前期积累的客户积累的越多 ,那么我们以后业务可能就越轻松,每一个客户,每个月给我们贡献一定的利润 ,那么客户积累多了之后,我们以后就会很轻松的赚钱,通过客户的积累 ,每个月的下单,以后我们可能不需要太多的业务投入就可以循环利用原有的积累的客户进行业务往来

那么不挣钱的,就好比我们搞网站建设 ,每个月都要开发新客户 ,单一客户,这辈子可能就只做这一个网站了,不能达成复利 ,所以赚不到钱,或者说赚钱很难,你可能说客户以后可能会续费 ,你错了,客户的续费是建立在客户能够持续做下去,而大多数人创业的持续时间约不足3年基本上都会改行 ,或者倒闭,或者做其他的了,这就是现状 。

这就好比银行做贷款一样 ,每个月银行都会给你进行产生利息,俗称利滚利,就这样滚雪球的方式 ,银行越来越有钱 ,越来越挣钱。

而在现实中,无论我们是创业,做生意也好 ,还是投资也好,还是做人际关系,做事情也好 ,我们都要进行做复利的这种,才能收获更大的利益,都要进行积累为长远打算使用才可能获取更多的收益。

而复利最大的特点就是前期的话需要较大的投入 ,它的主要威力都体现在后期,后期增长和效果会非常惊人 。

而人的一生生命是有限时间的,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时间的 ,所以如果你要是频繁选择生意频繁的跳槽,频繁的改行,那么你就无法将之前的人际关系资源等进行二次投入 ,进行复利获益 ,所以你将会很难挣到钱。

发泡餐具的新闻资料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当时 ,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 。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 ,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

王永庆小学毕业 ,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 ,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 ,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 ,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 ,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 、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 ,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 ,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有篇文章说 ,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 ,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 ,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

,台湾经济开始发展 ,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 。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 ,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

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 、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 ,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 ,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 ,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 。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 ,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 ,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 。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 ,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 。1954年 ,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 ,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 ,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 。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 ,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 ,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 ,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 ,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 ,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 ,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 ,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 ,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 ,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

目前

,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炼油、石化原料 、塑料加工、纤维、纺织 、电子材料 、半导体、汽车、发电 、机械、运输、生物科技 、教育与医疗事业等 。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 ,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 、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 ,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 。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

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 ,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李嘉诚如何创业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 ,删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5月1日,从1999年起被禁了14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重新获得生产使用的合法地位。

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制成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下称发泡餐具) ,因为无法经由生物分解及光分解而获得“白色污染”的恶名。

这一性质没有变,14年后却重出江湖,自然引起各方的强烈质疑 。

它是怎样被生产 、销售的?连日来 ,都市快报记者深入全国最大的发泡餐具生产地广东东莞暗访。

据公开资料显示 ,全国有100多家企业在生产发泡餐具,东莞就有10多家。东莞发泡餐具份额占市场七成以上,也就成为全国名副其实最大的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地 。

一直在偷偷生产

去东莞寻找一次性发泡餐具 ,首选隔河与惠州博罗县相接的桥头镇。这个镇因地处东莞内陆,在东莞32个镇街中经济靠后,房租便宜。这为发泡餐具这样的低端产业 ,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

发泡餐具被国家禁止生产前,在桥头镇的生产上已经形成规模 。被禁后,部分仍在偷偷生产。在知情人的帮助下 ,记者找到阿彪(化名)的塑料制品厂。

过去8年来,小小的快餐盒为阿彪挣了不少钱,现在每月的生产上千万只 ,“我这是小厂 ”,阿彪说 。

工厂设在居民区,大门紧闭。阿彪让工作人员打开侧门 ,我们几名访客鱼贯而入后 ,大铁门从里面上锁。

阿彪的谨慎,缘于不久前附近一家工厂被查,被拉走几卡车发泡餐具成品 ,老板被罚了20多万元 。为避风头,他的工厂停产了一个星期。后来,有线人回信说可以了 ,才恢复生产。

1袋新料加上4袋废料

阿彪的办公室里,陈列着各式一次性餐具样品,从餐盒到碗 ,不下10个品种 。他给我们一一介绍型号和价格。逐渐熟络后,傍晚时分,阿彪带我们去看生产线。

500平方米的工棚里 ,一袋袋原材料根据新料和回收的废料区分码放,新料呈白色半透明状,废料呈黑色或灰色 。10多名工人围着4台转动的机器 ,忙个不停。

阿彪说 ,这是两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两台机器组成,一台机器是将搅拌后的原料压成型 ,一台将半成品切割成一个个饭盒。

在几盏白炽灯的亮光下,工人们往机器里填料,阿彪透露 ,每次填料,他们都按照新料和废料1:4的比例混合,也就是1袋新料加上4袋废料 。

阿彪说 ,他们工厂使用新旧料成分比例还不是最大的,为了节约成本,有的工厂比例达到1:5 ,甚至更多 。

现在生产的是型号为DZ303的大餐盒,成型机一次可以轧出56个。然后由其他工人切割下来,按500个一件包装。

生产过程很简单 ,基本上由机器自动完成 。阿彪说 ,每天生产10个小时,每次都能生产几十万个餐盒。

为让生产出来的餐盒增白,填料时还添加荧光粉。“有的工厂也用滑石粉 ,但效果不如荧光粉好 。”阿彪说,他所知道的工厂都使用荧光粉做添加剂。

资料显示,荧光粉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 ,经常吸入,会生“矽肺”,还可致癌。

工业废料是主要原材料

阿彪工厂所用的废料有大米般大小 。这些废料是从哪里来的?

阿彪说 ,工厂的原料都是一个叫阿平的人提供的,阿平在东莞最大的塑料批发市场“大京九塑胶批发市场 ”有门面。

在阿彪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上了阿平 ,并以洽谈业务为名和他见面。

5月16日下午,在阿彪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阿平 。他30多岁 ,自称在这个行当已经做了六年 ,客户多,生意不错。

阿平直截了当地说,他的工厂新旧料都很充足 ,需要多少,他一个电话,两个小时内就能将货送到指定的工厂。

阿平说 ,目前市场上,新料的价格在每吨13200元,旧料的价格每吨为8600元 。他劝我们买废料做原材料 ,因为两者成本相差太大 。

这些废料究竟是些什么东西?

阿平说,废料大部分是工业塑料废料,从惠州、深圳等进出口公司进的货 ,有时自己工厂也加工,但量少。“这些废料大部分是由国外进口的工业胶头加工而成。”

当天,我们以进一步了解阿平公司的实力为名 ,来到了他在大京九的门店 。我们提出去仓库看看货 ,阿平佯装给老板打了一通电话后,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阿平说,最近环保部门查得太紧 ,发泡餐具工厂不敢大量囤放塑料废料,一般在接到订单后,再从相关贸易公司购买塑料废料。

使用工业废料 ,利润有多少?阿平算了一笔账,如果用废料每个餐盒的成本大约在8分左右,远比新料的0.1元左右要低 ,和新料的1分钱利润相比,废料的利润是每个餐盒3分钱 。小工厂按照每年生产千万个计算,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大工厂更不用说了。

一车车运往全国各地

阿彪的工厂每天生产的成千上万个一次性发泡餐盒,是如何流向餐桌的?

阿彪说,除了少量的餐具是自己售卖外 ,大批量是为大工厂代工。工厂也在桥头镇 ,阿彪同意带我们去看看 。

5月17日上午,他开着一辆蓝色厢式货车,七绕八拐 ,到了一家电线厂门外。按了两声喇叭,两名相熟的工厂保安打开了门。

大工厂有几千平方米的面积 。阿彪说,这里原是一家电线厂 ,倒闭后,桥头本地的一名老板租下生产餐具,已有3年时间。为掩饰 ,一直沿用着电线厂名字。

工厂面积太大,餐具厂只使用了其中两个车间 。跟随阿彪走进一个篮球场大小的车间,里面有8台机器同时工作 ,一秒钟内就有400多个一次性发泡餐盒生产出来,20多名工人忙不过来 。

就在我们和工人聊天时,车间负责人很凶地将我们撵出 ,还喊来了保安。我们和阿彪一起被带进了工厂办公室 ,一名领导和阿彪很熟,随后我们没事了。

旁边的工厂销售部有5名销售人员,正忙着接听电话安排送货 。自称阿永的人 ,是这家工厂的合伙人,负责销售。阿永告诉我们,工厂每天生产的餐盒超过10万件(每件为500个餐盒) ,向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供货,部分产品销往湖南 、广西等全国各地。

他说,生意一直很好 ,还有几家固定的小厂帮助代工,阿彪就是其中一家 。

他介绍,餐具根据工艺繁简程度和质材大小 ,价格不一,中等型号的DZ305号,批发价一件为35元 ,大一个型号的DZ303型号 ,批发价格为38元。

和阿彪的工厂一样,生产餐具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

距离工厂几公里外这家工厂的仓库,产品堆积如山 ,几辆广西车牌的货车在拉货 。

“我们也被查过,都用钱摆平了”

阿彪的工厂有代工,也通过批发市场自销。

5月17日上午 ,我们来到东莞宏远批发市场,这里是餐盒批发的集散地。据当地媒体报道,经营一次性餐盒生意的商家有30多家 。

阿彪工厂的餐盒送到这里 ,每件价格已经提高了3元到5元。

挂着湖南牌照的大货车的司机,正帮助客户运送货物。他的车是回程车,低价帮助客户运送 。发往外地的餐盒几乎都是这些回程车运送 。

至此 ,在知情人的帮助下,我们目击了东莞一次性餐盒从生产到售卖的整个过程。

在广东严厉打击一次性发泡餐具的14年里,东莞桥头为何还有很多工厂能生产?它们又是如何躲过检查的?

阿彪给出了答案。

阿彪在餐具厂做了几年工人学到技术后 ,和朋友合伙筹资40多万元 ,购买机器生产发泡餐具 。

“我们也被查过,后来都用钱摆平了。 ”阿彪说,这些年工厂也常有当地的工商 、环保等部门来检查。有时被查出问题时 ,都会找房东摆平 。

房东是村里的干部,神通广大,和那些检查部门熟悉。被查后 ,经常通过他们送去三千到五千元的红包,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阿彪透露,在收到好处费后 ,检查人员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很多工厂还聘请当地村里有门路的人做厂长,专门应付、处理“麻烦 ”。有了这些厂长,工厂也就“安全生产”了。

广东目前

还没有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

东莞市质监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广东目前还没有解禁一次性发泡餐具,他们接到举报也会去查处,但随着打击力度加大 ,这几年很少能接到这样的举报 。

他说 ,发泡餐具解禁后,他们就会转换角色,所做的工作是日常监管。

5月17日夜晚12点 ,我们和阿彪约好到东莞南城“城市风景”街头吃夜宵。

我们点了一份烧烤,当老板用发泡餐具盛着热烫的食物送来时,阿彪连连摆手 ,说他从不吃发泡餐盒装的食物,“那个东西有毒 ” 。

旁边,很多食客正有说有笑吃得正香 。用同样的餐盒盛着的食物 ,被他们欢快地塞进嘴里。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如下: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 、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 、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 ,什么事都是他一脚踢。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 。他取长江为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 ,故能浩荡万里 ,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只是他没想到,创业不久,就遇到了空前危机:客户退货 ,产品积压,他一筹莫展……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仅5万港元。厂房是租借的,由于数十万大陆难民涌来香港 ,香港闹房荒 。李嘉诚资金紧张,只允许他租廉价的厂房。

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 ,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 。当时谁都不曾料到,扯欧美塑胶商衫尾的香港人 ,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粒佬,出口量居世界第—。

李嘉诚脚踏实地,不动声色去实现他的抱负。勤能补拙 ,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风 ,每天工作16个小时 。他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乘出租车 ,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他是那种温和持稳、不急不躁之人,但是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 。他的时间太紧了 ,既要省出租车费,又要讲究效率 。这种疾走的习惯,李嘉诚保持了很多年。据汕头大学的教师称 ,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上楼穿堂,步履矫健 ,陪同他的中年教师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中午时,李嘉诚赶回筲箕湾 ,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 ,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 。没有餐桌,大家就蹲在地上。

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 ,唯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 、调试,直到出产品 ,都是李嘉诚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非常兴奋,破例奢侈了一番 ,带工人一道到小酒家聚餐庆贺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他的部下说他悭己不悭人。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 ,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明天的生产。业余自学是不可间断的 ,塑胶业发展急速 ,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 、新款式源源不断被开发出来,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

李嘉诚住在厂里 ,一星期回家一次,几乎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 、推销员 、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 ,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脚踢。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顺应了当时香港经济的转轨 。加上他对推销轻车熟路 ,第一批产品很顺利就卖出去。接下第二批 、第三批、第四批……他手里捏着一把订单,招聘工人,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单独上岗。他实行三班倒工作制 ,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出货 。

正当李嘉诚春风得意之时,一家客户宣布他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 ,要求退货 。李嘉诚不得不冷静下来 ,承认质量有问题。他知道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 。然而 ,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和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的工人,质量还是提高不起来。

雪上加霜,有不少客户拒收产品 ,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原料商、银行纷纷上门催款,李嘉诚真是焦头烂额。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郁郁寡欢 ,弄清状况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 。云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 ,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 、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 ,要他们去播种插秧 ,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 ,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 ,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地说,他没有管好田 ,谷种没发芽 。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说 ,我给你俩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一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 。第二天,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 ,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经营错误 ,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 、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 ,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限期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一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 ,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

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但他却不敢松一口气 ,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只给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事态仍很严峻 。

他又像初做行街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 ,然后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长江塑胶厂开始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扩展资料: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 ,汉族 ,出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祖籍福建 莆田,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资深顾问。 是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 。

1939年6月 ,刚读初中的李嘉诚在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1979年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1年获选“香港风云人物”和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 、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

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 ,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 。2011年,李嘉诚工夫茶传奇故事入选国家孔子学院汉语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诚的净资产总值高达310亿美元 ,蝉联亚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位。2014年3月,李嘉诚将屈臣氏股份近25%作价440亿港元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 ,在8个月中已套现超过710亿港元 。2015年3月下旬,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黄埔与西班牙电信公司Telefonica达成最终协议,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将斥资约102.5亿英镑(约合956亿元人民币)收购英国第二大移动电信运营商O2。

2017年11月 ,李嘉诚基金会决定未来8年再捐资20亿元支持汕头大学建设 ,曾被传要从汕头大学撤出被证实为谣言。 2018年5月10日,李嘉诚正式退休;6月29日,李嘉诚辞去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职务;9月 ,李嘉诚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 ”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嘉诚

关于“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听松涛的头像
    听松涛 2025年08月15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听松涛”

  • 听松涛
    听松涛 2025年08月1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今天要说的就是...

  • 听松涛
    用户081502 2025年08月15日

    文章不错《如何把生意做成复利》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