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塘沽站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塘沽站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建成之时的塘沽站、塘沽南站均是只有两股道的小站,塘沽南站还没有修建正式的站台 ,只是在现候车室的位置盖了几间平房作为站舍 。
20年后,塘沽南站新建了候车室,并修建了上下行站台各一座 ,均以沙土铺垫而成,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塘沽南站建起了一个天桥 ,并在下行站台建了一个风雨棚,供旅客们休息用。随后,塘沽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 ,增建了多条线路,并在塘沽区内建起了多个堆场和中转仓库。
1975年,塘沽站电气集中设备开通施工,从6月2日开始到6月3日完成 ,仅用了48小时,便完成了整个转换工程,消除了人工扳道 ,打开了塘沽站运用电器设备的新纪元 。塘沽站的新一轮大型改造已经开始,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塘沽站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自古以来 ,塘沽便是沟通海上交通的海防军事要地,明成祖朱棣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以后 ,便在海河塘沽段的南北两岸宿重兵,置炮台,把塘沽作为海防重地和海上交通集散地。几百年后的清朝也在塘沽屯兵设防 ,并为了运输煤炭等重要物资修建起塘沽站,铺设了铁轨 。
如果说塘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塘沽站的重要性,那么塘沽站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塘沽。提起老弯道,所有的塘沽人都知道 ,而老弯道的由来便和塘沽站息息相关。之前,唐津铁路在塘沽的线路呈“人”字形,列车无论开往哪个方向都得进行转头后换向行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新港路和朝阳街附近铺设了一个灯泡型的线路,火车在这里绕一下就不用再换车头 ,而这个火车转弯的地方便被人们称为老弯道,并一直延续至今 。 塘沽站,在上世纪30年代还叫新河站 ,主要以煤油、盐以及附近工厂所需的材料运输为主,来往的旅客,大多数是向外谋生的附近居民。另外一部分旅客 ,则是美孚及大华两个火油公司的工作人员。虽然来往车次在塘沽站停留的时间极短,列车刚刚停稳,站务员就开始组织发车,但小贩们还是早早地就进入站中 ,在站台上向过往的旅客叫卖螃蟹和对虾,一时间,站台上 ,叫卖声和站务员的报站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热闹的生活场景画 。短短几分钟后,列车便离开车站 ,站台上只留下海腥味和一片寂静。
相对于塘沽站旅客的随机,三百吨站的客源就显得固定多了,为了方便天津港务局和新港船厂职工上下班 ,天津站到塘沽站的市郊客车线路延长到了新港三百吨,并在三角线形成了市郊客车在港内的乘降点,航务一处的一间小平房就是售票处。每天 ,一到上下班的时间,这些“通勤 ”的旅客便集中在了乘降点,三角线的弯道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等火车一到 ,大家便争先而上,因为等车的都是一个单位的职工,所以在等车的时候 ,大家都会围成小圈子,聊会儿天,在那个信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 ,三百吨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信息中转站”,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1984年,三百吨车场旁建起了旅客站台和小型的候车室 ,三百吨成为一个正式的“客站” 。 塘沽火车站南站房,在原售票厅东侧新建的贵宾楼和巡守房正在实施内部装修。而为方便旅客从铁路两侧进出站而特别修建的 、长约50米的东进西出通道。
通过南站房候车大厅,可进入1-4站台 ,无站台柱雨棚工程已经完成吊顶和站台地面的铺设 。乳白色雨棚沿着铁轨方向延伸出去,时尚元素与现代气息彰显到极致。
塘沽站北站房建筑面积2485平方米,层高为14.35米,包括售票大厅、进站大厅以及出站厅。建筑设计呈长方形 ,中间北立面为弧形,外墙面颜色为米** 。新建的北站台,比一般的站台要高出一大截 ,与列车下车门底部持平,顾客上下车不必再迈车梯了,既安全又便捷。此外 ,为沟通南北站房,将增修两条地下通道。旅客可以从南、北站房分别进出候车大厅 。
北站房已于2015年9月20日正式,北站房的投用将大大增加塘沽火车站的承载能力 ,缓解因京津城际开通 、旅客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购票、候车压力。
关于“塘沽站的历史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呼延梓熙”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塘沽站的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塘沽站的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建成之时的塘沽站、塘沽南站...
文章不错《塘沽站的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