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

网上有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白首兄

您好!

原文应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不是指我们一般人所认知的有见闻觉知的意识心 ,因此如果解释成我们应该对於外界都无所执著,时时刻刻清楚分明,随缘应对 ,如果这样解释,那可就误会

佛陀的真实义了,而且必定落入意识境界 ,专在意识心上用功,如冷水煮石头,永不得熟饭!

然而金刚经从头到尾都是宣讲本心--如来藏 ,此心犹如金刚,无法能毁坏他,此心本来具足 ,不是透过修行才清净 ,而是本来清净,纵然是十恶之人,如果师兄证悟了 ,也一样能观察到他的本心如来藏,如如不动地在运作,而是靠意识心如止水才是这样的境界 。

这於故事的话 ,禅宗公案都是讲这个心,乃至师兄你自己本身就是金刚经了,然而末学却不建议去参究 ,此时去参就必定落入错悟或解悟,都无功德受用,是故一切学人应当先求取断除我见之道!

佛语中的无所住心是什么意思?

没有下一句 。

意思:做事不要去祈求结果 ,但要有认真去做的心。这句话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通过解构佛本身的庄严,阐明佛法的真谛是“庄严净土 ”。净土、极乐世界不只在西方 ,或是某个缥缈的所在 ,也可以就在身边,就在当下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 ,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 ,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 ,住在空法上 。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 ,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 ,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常谈的这两句话 ,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 ,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 。

《金刚经》解释:

《金刚经》提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即无住的修行。《六祖坛经》的三大修行要领,也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体认到无念 、无相的心体,目的是为了生起无住的心,成就无住的修行 。

《金刚经》修行直接提出无所住。可能有人会觉得困惑:无所住 ,又怎么安住呢?佛教的禅修也有两种类型 ,一是有所止,二是无所止。通常的禅修都是有所止,选择一个善所缘作为心安住的对象 ,或是心工作的地方 。而无所止的禅修是让心从所缘中跳出,导向空性的修行 。

《金刚经》教导的,正是这样一种无所止的修行。所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个字,就是《金刚经》的修行要领。包括“菩萨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等 ,讲的都是无住生心 。这里不仅体现了菩萨的悲心,更体现了菩萨的智慧。因为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心无所住。这是心的一种能力 ,由见和行而来 。

“无所住心 ”意思是

“无所住心”由“应无所往而生其心”衍化而来,“应无所往而生其心 ”是出自《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

原文: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 ,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 ,是名大身 。 ”

释义:

佛告诉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以前在燃灯佛的教化所在,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有所证得吗?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那里 ,对于无上正等正觉法,那是虚幻中的事,什么也没有 ,实在没有任何所得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用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 、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庄严佛土 ,如同虚幻中的事,本来没有佛土待庄严,只是名叫做庄严。所以 ,须菩提,诸大菩萨,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 ,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 ,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 ,那是凡夫的虚妄心 。

不应当住在声音、香气 、滋味、细滑、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应当无所住,无上正等正觉心自然现象。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 ,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如果什么事都不做如同无色界天人而已,如果什么事都不想 ,如同无想天人而已。

如果心念寂然不动,不像木石那样无知,也只是如同非想非非想天人而已 ,都还是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虚妄境界上 。应无所住,并不妨碍起心动念,不妨碍行住坐卧。比如镜子 ,笑脸来照显笑脸,恶脸来照显恶脸,镜子不留笑脸也不排拒恶脸。

无物所照时 ,自然不留一物 ,杂乱现象对镜时,也自然不排拒杂乱相,镜子如如不动 ,不因为杂乱现象而使镜子失去本来的清净 。更重要的是,镜子从来没有不照物,无物所照时就是照到空境 ,那也正是妄想境。

因此,当知无上正等正觉心不住虚幻境,住相是虚妄相 ,不住相时,虚幻相本来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心没有两样。须菩根 ,比如有人,他的身体如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 ,你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像这样的身体 ,大不大?须菩提说:很大,世尊 。

为什么呢?佛说那是虚幻身,只是名叫做大身 ,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那么高大身体的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如同这个道理,是虚幻中的事 ,如果执取应无所住可以生无上正等正觉心,又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当连无住也不住 。

佛说那个非身,你要有一个须弥山 ,那还有边际呢,有了限量了;你要能没有身,没有再可以比的他那个身 ,你有个须弥山,那还有限度,虽然是大可是大 ,但是 ,那个非身,没有边际那个身,那才是个大身呢!

扩展资料:

“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是出自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的庄严净土第十 。《金刚经》相传为释迦牟尼讲述 ,阿难记录。

此篇经文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佛法不可得,即佛法不可外求,要靠自已的证悟。(即坛经中“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及六祖所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之意 。)

其二是佛土的庄严只是名义上的庄严,旨在断庄严之心。(劝信徒勿要迷于表面的堂皇)

三即是菩萨应无所往而生其心 ,这是修大乘道的核心要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乐之的头像
    乐之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乐之”

  • 乐之
    乐之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白首兄您好...

  • 乐之
    用户080303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原文》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