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二战时期德意日为什么要对外扩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战时期德意日为什么要对外扩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德、意 、日法西斯政权在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首先在亚洲 、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
1 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 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一战战败国德国不甘严惩暗中迅速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未能得领土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战胜国日本不满限制准备侵略扩张。 1920年到1921年和1929年到1933年,世界连续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 ,各种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严惩和限制,暗中迅速恢复国力 ,准备重返帝国主义列强行列;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在地中海炫耀武力以维持地区霸权;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表示不满 ,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了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法国主张肢解和最大限度地压榨德国,以维护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而英美则主张不要过分削弱德国,以免法国过分强大而打破欧洲均势。 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德、意 、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开始向外扩张和发动局部战争 ,争夺英法美等国殖民地国家的势力范围和地区霸权,终于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为了保住既得利益 ,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以妥协退让和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和平,结果大大助长了法西斯政权的侵略气焰 ,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全面危机。
2 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法西斯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对内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 、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瓜分世界的直接结果 。法西斯主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首先在德、意 、日等独裁集权国家兴起,并先后在这些国家掌握了政权,建立了法西斯集权制政府。法西斯政权特别好战 ,它们在帝国主义的利益分配席上分得较少,有急于重新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但又缺乏对世界实行经济兼并、和平分割的实力。于是便借助垄断资本主义 ,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迅速增强军事实力,妄图靠战争手段重新瓜分世界 。由于军事经济的畸形发展 ,又引起军事膨胀型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这只有依靠发动战争才能解决,于是又触发了更为深层的经济政治危机。因此 ,从战争走向战争就成了“危机-战争-危机 ”这一恶性循环的必然归宿。 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先后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并点燃了侵略的战火,意大利法西斯党于1922年10月上台后 ,为建立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并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于1933年1月上台后,制定了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 ,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 ,战胜英美,称霸全球 。基于相同的目标和需求,1936年10月 ,德 、意两国签订了《柏林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日本作为东方的后起资本主义大国 ,在1926年制定了“先夺满、蒙 ”,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内阁上台后 ,确立了保证其东亚大陆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并把中、苏 、美、英等列为敌国,成为远东地区的战争策源地。随后 ,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不久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因而宣告三国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 ,德 、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将战火烧到了整个世界 。
3 西方经济大国持绥靖政策妥协是战争爆发的深层诱因 绥靖政策是企图通过局部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利益 ,来维护和巩固其既得利益。绥靖的本质是妥协、自欺,结果是纵容了战争。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大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把绥靖政策奉为处理国际危机的神器 ,结果已有目共睹 。
二战后德国的外交政策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搭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很快成为了欧洲强国。尤其是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皇帝后,极力推行扩张的世界政策,从此欧洲的均势失衡 ,再不平静。随着德国的扩张野心和行动的膨胀,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国开始忧心忡忡 。如此德国与英法俄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并无丝毫收敛之意 ,矛盾继续发展,所以一场大战正汹涌而来。
对外政策的演变
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对外政策一直奉行宰相俾斯麦主导的大陆政策。此间 ,德意志帝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同时统一后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欧洲大陆,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 ,阻止其他大国结盟 。
普法战争后期,俄国跃跃欲试要参与其中,并与英国协商共同行动 ,对德国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形之下,俾斯麦的策略是,首先拉拢俄国,防法俄走近 ,以孤立法国;联合奥匈帝国,抑制俄国在欧洲的扩张;拉拢英国,加剧英俄对抗。从而构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外交网 。
1873年俾斯麦促成俄奥德三皇同盟。1879年德奥缔结军事同盟 ,1882年意大利加入后,针对俄法的三国同盟组成。德俄关系就此紧张,80年代后期几启战端 。1887年缔结德俄再保险条约 ,避免了德国两面作战。对于英国,俾斯麦力避冲突,1878年柏林会议上 ,俾斯麦支持英国,阻止俄国掌握黑海制海权。随着80年代末德国扩张势力的崛起,德俄矛盾 、德英矛盾尖锐 ,大陆政策破产,俾斯麦被迫辞职 。1890年后,大陆政策让位于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所谓的世界政策就是要大力扩张殖民地,扩建海军 ,试图挑战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进而谋求世界霸权。这此思想主导下 ,1895年1月威廉二世毫无顾忌地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宣扬其“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 ”的新路线 。宣称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获取“阳光下的地盘”等等。
他的追随者们更是大放厥词,说什么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等等。说到底就是已经难以抑制扩张的冲动 ,且目标直指东亚、非洲和中东。由此 。德国在整个世界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对抗争夺,使英德矛盾上升为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最终诱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野心膨胀的源泉
其实 ,威廉二世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也并非是凭空而来。
一是统一后德国经济的跃进式发展 。进入1890年之后,德国的煤、钢和生铁的生产 、机器制造业特别是电机制造和造船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化学、电气、光学等新兴工业发展迅猛,以拜尔和霍斯奇为首的化学公司生产了占世界九成的工业染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德国已成为技术最先进、体系最完整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了其扩张的资本,这样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德国难以抑制大规模对外扩张的冲动。
二是普鲁士贵族地主阶级容克的怂恿。容克资产阶级拥有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德国应该拥有与其它欧洲列强一样广大的殖民地 。所以,从1896年起,威廉二世及其追随者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 ,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勤奋要飘洋过海”等言论,都是典型地容克资产阶级的言论,暴露出他们海洋扩张 、世界扩张的意图 。
为此 ,威廉二世建立了一批沙文主义宣传机构和民族主义组织。像1891年建立的“泛德意志协会 ”就是一个宣传沙文主义的领导机关,大肆鼓吹“侵略有理”,日耳曼人能够侵略 ,可以侵略,应该侵略!甚至还制定了具体地在非洲、西亚和美洲进行侵略的计划。还在1882年建立了“德意志殖民协会”和1898年了“德意志海军协会”,都是为了德国的殖民扩张或海军发展而擂鼓助威的民族主义组织。
三是大肆扩建海军 。从1898年到1908年,德国国会通过了四个加强海军的法案。1898年第一个海军法案规定“到1904年 ,海军全部战舰应有主力舰17艘,战斗舰9艘,轻巡洋舰26艘以及相当数目的驱击舰和各种小型舰艇 ”。1900年的第二个海军法案规定“到1905年 ,德国海军应拥有34艘主力舰,11艘重巡洋舰,34艘轻巡洋舰和将近100艘驱逐舰 ,其中尚不包括4艘装甲舰,3艘重巡洋舰和4艘轻巡洋舰组成的后背分舰队在内” 。1906年的第三个海军法案规定今后德国海军的一切新式舰艇必须是“无畏舰”级,并决定再增加6艘大型巡洋舰和一支布雷小队。1908年的最后一个海军法案则使得1908-1917年德国海军所需的费用比以前的海军计划规定大约超过10亿马克。
德国如此迅速扩张海军 ,其野心昭然若揭,就是要尽快赶上甚至超过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夺得海军领域的霸权 。
四是改组了的政府。赶走了俾斯麦 ,换上了卡普利维,然而卡普利维仍让威廉二世失望,因为他还是沿用俾斯麦的大陆政策,仍然将着眼点放在欧洲大陆 ,担心会爆发一场大陆战争。而威廉二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紧跟自己步伐,大肆鼓吹和推动世界政策的政府 。为此,在1897年 ,外交大臣马沙尔辞职,内政大臣伯蒂歇尔德职务被解除,换上了支持他的世界政策的米克尔担任普鲁士副总理 ,蒂尔彼茨担任海军大臣,波德比尔斯基担任邮政大臣,比洛担任外交大臣。从此得心应手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便更快速地推行起来。
盲目扩张的效果
威廉二世十分宏伟的世界政策,推行起来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 。在东亚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在中东开始修筑巴格达铁路 ,在非洲制定了斜断非洲大陆的计划,与英法两国在东非、南非等地展开直接的竞争,在太平洋地区与英美两国争夺萨摩亚群岛 、马里亚纳群岛等等。一时之间,德国扩张触角遍布了世界各大洲。
可是 ,德国的扩张看似声势浩大,步伐紧凑,但实际上是时时受限 ,处处碰壁,遭到了英法俄美等国的对抗。这些大国一是担心自己利益受损,二是忧虑德国一家独大 ,于是,与德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着力限制、阻挡德国声势浩大的扩张势头 ,结果德国虽然占有了一些殖民地,但同时也激化了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当然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德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崛起相对较晚,虽然实力雄厚、野心膨胀,但当时的世界殖民地基本已被瓜分完毕 ,而这个时候再去争夺殖民地,就等于在其它列强碗中抢肉,自然会引发矛盾 、冲突和战争。而俾斯麦恰恰是看懂了列强忌惮德国这一点 ,所以一直坚持大陆政策,且谨慎小心,而愣头青的威廉二世只顾着扩张 ,对老牌帝国对德国的顾忌不屑一顾,所以,老谋深算的俾斯麦对于国际政治的认识研判要远高于威廉二世 。
如此看来 ,俾斯麦的大陆政策,立足于欧洲大陆而先不谋世界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保持欧洲大陆的稳定均势,对德国是有益的。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则直接冲击到欧洲的老牌帝国乃至世界大国的利益 ,所以,狂热冲动、野心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英国首先坐不住了,而仍无收敛 ,就演变为与英法苏美等列强的冲突 。
俾斯麦早在国内狂热势力要求扩建海军、谋求扩张世界时就曾表示:“德国在拥有世界第一陆军时,再进一步扩大海军,只会将自己的国家推向众矢之的 ,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 ”由此可见,俾斯麦对时局冷静 、明智而准确的判断。然而,俾斯麦辞职以后 ,威廉二世以及那些狂热的支持者早已把这一忠告抛到了九霄云外 。最终德国人的军事冒险让当时的世界秩序难以维计下去,德国滑进世界大战的深渊,得到的是那个让他们无法接受的《凡尔赛条约》。
从外部因素来看 ,当年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国家对德国的占领,在改造德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更重要的还是德国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去 。
应当说,德国分三个阶段采取了一个根本的政策 ,其核心就是“和合”二字,即通过对自己历史罪行的反省和认罪,来取得国际社会的谅解,先是融入西方国家 ,后是与东欧国家融合,最后把自己融入于一个大欧洲的框架中。用当年联邦德国之父阿登纳的话来说,就是德国必须与法国合二为一 ,这是解决一切分歧的办法。“和合”都是通过德国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来实现的。
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采取了自我约束主权的政策,以归顺于西方国家 。联邦德国把柏林和整个德国完全交由西方三大国处理 ,即使西方国家允许德国重新武装,德国也把这支50万人的军队完全纳入北约的指挥之下,自觉放弃获取核武器的权利 ,并保证严格采取防御政策,承诺永远不以武力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同时同意数十万北约大军驻扎在联邦德国境内。这一阶段 ,德国的自我约束重点在于自废武功。这就消除了欧洲各国对德国重新武装的忧虑 。
德国在取得西方的信任后,在上世纪70年代又把重点放到了争取东欧国家和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宽容上。在勃兰特执政时期,联邦德国采取新东方政策,分别与苏联、民主德国和波兰缔结了和平条约 ,尤其是在联邦德国与苏联和波兰签订的条约中,联邦德国保证东部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宣布放弃使用武力 ,完全放弃了过去的领土要求。而德国***在访问波兰时,向被当年被德国纳粹杀害者的墓地下跪的举动,成为德国深刻反省历史的标志性行为 。正因如此 ,联邦德国也取得了东欧国家的谅解,东欧国家对德国在东欧剧变中重新统一,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担忧。
统一后的德国继续实行融入欧洲的政策 ,并从一开始就是欧洲统一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在冷战后更与法国一起加速了欧洲统一的进程。作为欧洲统一进程加速标志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主要是由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德国总理科尔提出 。所以 ,德国采取的与西方国家 、东欧国家和整个欧洲合二为一的战略,使德国很快被欧洲国家所接受,重新回到欧洲社会的大家庭中。
关于“二战时期德意日为什么要对外扩张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抬眉见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二战时期德意日为什么要对外扩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二战时期德意日为什么要对外扩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二战时期德意日为什么要对外扩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