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电推船舶功率模式和巡航模式的区别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电推船舶功率模式和巡航模式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70年代以前,主要采用直流电力推进系统 ,因为直流电机转速调整范围宽广和平滑,过载起动和制动转矩大,逆转运行特性好;而交流电动机尽管具有输出功率大、极限转速高 、结构简单、成本低、体积小、运行可靠等优点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限制,调速困难,应用较少 。
随现代控制理论和数字控制 、直接转矩控制、矢量控制等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交流调速系统的性能已经可以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1]。交流电力推进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船舶电力推进发展的主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水面船只 ,交流电力推进占主导地位,所选用的交流电动机,交流异步电机、交流同步电机 、永磁同步电机等并存。只有潜艇 ,仍是直流推进占主导地位 。
世界著名的电气集团,如SIEMENS,ABB,以及ALSTOM等 ,都研制出船舶交流电力推进的成套装置,功率从几百千瓦到几十兆瓦,其中以吊舱式推进器最具代表性。例如ABB公司的AZIPOD推进系统 ,功率已达40MW,性能可靠,传动效率高 ,节省空间,已成功地应用在油轮、破冰船、邮轮 、化学品船、半潜船等多种船型,并在近期新造船舶市场获得良好评价。
目前 ,船舶采用的电力推进系统,型式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基本可分为以下五类[2~4]:
·可控硅整流器+直流电动机
·变距桨+交流异步电动机
·电流型变频器+交流同步电动机
·交一交变频器+交流同步电动机
·电压型变频器+交流异步电动机
选择电力推进装置时 ,主要关注价格、功率范围 、推进效率、起动电流、起动转矩 、动态响应、转矩波动、功率因数、功率损耗 、谐波等指标 。本文从以上五类电力推进装置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其工作特性,并比较关键指标。
1 可控硅整流器+直流电动机
1970年代以前,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中 ,直流电动机占据主导地位。1940和1950年代,推进系统采用原动机一直流发电机一直流电动机形式,通过调节发电机励磁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调节电动机转速及转向 。
1950年代末,大功率可控静态电力变流元件研制成功,可控硅整流装置出现 ,直流电力推进系统演变成可控整流器加直流电动机模式。晶闸管的问世加速了这种推进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其应用领域。至今,该种推进形式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经济的推进方案 。
可控硅整流器+直流电动机系统 ,采用全桥式晶体管整流器为一个电枢电流可控的直流马达供电,原理如图1。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
图1 “可控硅整流器+直流电动机”原理图
·通过控制晶闸管导通角,改变触发电路输出脉冲的相位 ,从而改变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Ud,再由此改变电枢电流,实现电机速度的平滑调节;
·利用可控整流电路调节励磁电流,使电动机能够在转速一转矩坐标的任一象限运行。
可控整流电路最基本的变量是控制角α (从晶闸管承受正向电压起到加触发脉冲使其导通的瞬间 ,这段时间对应的电角度) 。α与各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可控整流的基本特性。功率因数与转速成正比,在0~之间。
这种推进方式的优点:
·控制角α的控制范围,理论上是0~180°;实际上一般在15~150° ,是考虑到电网的压降,确保电机可控,控制角α确保留有换流边界;
·起动电流及起动转矩接近于零;
·扭矩波动平滑;
·动态响应一般小于100毫秒。
缺点是:
·转矩控制不够精确 ,若要得到精确平滑的转矩控制,必须提高电枢感应系数,但会引起系统动态性能减弱 ,功率因数偏低,增加系统损耗;
·直流电机驱动需要的换向器,是一个易发生故障的部件;
·会对船舶电网产生较大的谐波污染 ,因为采用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
·直流电动机固有的结构复杂 、成本高、体积大、维护困难 、效率低等缺点,阻碍了它在船舶电力推进领域的广泛应用 。
目前,船舶推进所应用的直流推进电机的容量,在2~3MW之间。
2 交流异步电动机+可调螺距螺旋桨
交流异步电动机+可调螺距螺旋桨模式 ,也称为DOL(Direct on line)模式,多采用鼠笼式感应恒速电机驱动变距桨实现,船速的控制靠改变螺旋桨的螺距。为了增加可操纵性 ,也可用极数转换开关实现电机速度控制 。
关于“电推船舶功率模式和巡航模式的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安珊”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电推船舶功率模式和巡航模式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电推船舶功率模式和巡航模式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文章不错《电推船舶功率模式和巡航模式的区别》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