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快要失传的手艺”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快要失传的手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文/庄家会 张楠? 图/庄家会
在海南岛中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片绵延数百公里的翠峰俊峦。烟笼雾锁似与世隔绝,生活于此的黎族同胞守护这方神秘的林海已有千年,他们称其为“霸王岭 ”。
霸王岭深处 ,至今依然有保存相对完好的黎族原始风貌:古朴的船形屋,甘甜的山兰米酒,还有黎锦绣出的一段段美丽传说 。其中 ,最有特色的是淳朴的黎家人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泥条盘筑”在制陶史上有着“活化石”之称。黎族只有语言,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于是这一件件古朴的土陶制品,就成了生活在海岛深处黎族人特有的文化史书 。就像那动人的歌词所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穿越数千年的岁月风尘 ,如今我们走入霸王岭下的昌江石碌镇,寻回一段隐逸在黎家村落“千年的秘密”。
椰海花苑有人家
深入霸王岭地区,一路走来 ,尽是风景。时值早春,田野里嫩绿的禾苗煞是喜人,高大挺拔的木棉树正盛开着火红的花朵 ,昌化江两岸一个个村落小镇四季都被不同的颜色装扮,最美莫过于早春了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婆娑椰影下耕牛脖子上的铜铃叮当作响,这里是世外桃源保突村。脚步停留,除了欣赏黎乡风光 ,还要去拜访村里一位高龄阿婆,她就是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
黎族人生性好客,在村口乘凉的黎族阿婆,听闻我们来意 ,随即从家中取来土陶碗。这陶碗就是羊拜亮送给村民的,阿婆告诉我们,制陶曾是保突村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艺 ,母亲一辈的女人个个都会烧制陶器 。用陶碗咂一口黎家人称为“biang ”(黎族特有的发音)的浓汁米酒,润喉一线,甜酒浓香 、米脂芳香 ,又带上点陶土香,真正是回味无穷。
羊拜亮的家地处村子一隅,掩映在椰树、槟榔树和灌木丛中 ,用木桩围起的院落里摆了些许烧制好的和正在干燥的坛坛罐罐。古老的船型屋现在只用作仓房,一家人早已住进了现代的砖石结构住房 。
2006年,黎族泥条盘筑制陶工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80多岁的老人羊拜亮成为了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人。据羊拜亮的孙媳文亚芬(羊拜亮老人指定的第二代制陶手艺传承人)介绍 ,保突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因此,保突村妇女每逢空闲,便去田边挖土烧陶 ,以实用陶器为主,除自家生活留用外,其余的用箩筐挑起 ,翻山越岭,到附近的村子换取稻谷 。羊拜亮自13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制陶,是远近闻名的制陶高手 ,并借着制陶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活化石”重现黎家村落
羊拜亮年岁已高,并且腿疾严重,文亚芬就代替阿婆 ,演示起“泥条盘筑”制陶过程。
阿芬说,陶土就取自本村河边,含沙量低 ,泥质黏性较好 。制坯前将土晒干,再用木杵敲碎,筛掉沙砾,制成干粉状。泥条盘筑制陶技艺 ,最考验功力的就是搓制泥条。只见阿芬利落地在泥粉里倒上水,用手和泥,这个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和面相似 。取适量的泥揉成团状 ,然后拍、压成厚薄均匀的圆饼状,再取适量揉好的泥,在长条板凳上搓成一条长约35厘米 ,直径2厘米左右的泥条,在准备好的器底边缘层层盘绕。期间不时地用蚌壳修整内 、外壁,直至一个朴素的陶坯基本成型。
因为陶坯要在阴凉干燥的棚子里阴干 ,如果天气晴好需要3到4天,否则至少要6天才能干透。为满足我们对烧陶过程的好奇之心,阿芬便将以前已阴干好的陶器拿来进行烧制 。
她把已干透的陶坯依次摆放于柴堆上 ,随后用碎柴将其引燃。当燃烧火势渐减时,便将一堆干稻草扔向陶器上面,火势再次熊熊。几分钟后,待陶器上留下厚厚的稻草灰 ,火势渐减,持续着小火状态 。经过约1个小时的烧制,阿芬用一根长竹竿小心翼翼地从火堆里慢慢挑出烧好的陶器 ,立刻用一种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树皮(黎语叫做“塞柴涯 ”)捣烂后的汁液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整个陶器内外表面立刻呈现出斑斑驳驳、千变万化的图案,犹如一幅水墨山水 ,令人喟叹。
千年技艺 记忆千年
传承久远而不消失的手工艺如今已不多见。在和现代文明交融碰撞中,黎族原始制陶术也曾一度显出日落西山溃退之势 。羊拜亮曾一度担心,这门手艺就此消失了。
2005年,昌江文化部门成立了专门保护小组 ,来到老人家进行一番考察调研,准备为这项技艺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回忆说,当时自己不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只是感觉到这是一件好事 。“国家要为这古老的技艺拨款建房,认同我,支持我,再艰难也要做下去 ,自己不能做了,就传给儿媳,不让这项技艺失传。”老人的话让我们动容。设想如果没有羊拜亮这样的执著坚守 ,今时今日我们只能从博物馆遗存中寻一份失落的记忆了 。
昔日“传女不传男”、“女制陶男莫近”是黎家制陶的习俗,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游客 、专家慕名前来 ,观看羊拜亮制陶,老人家中曾接待不少国外友人,古老禁忌早已破除了。
就在阿芬烧制陶器之时 ,不知从何处传来一曲婉转缠绵的鼻箫,羊拜亮阿婆随着曲调哼唱起黎家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歌词的内容,但是火光映照配以歌声 ,阿婆脸上现出别样的神采。不知此情此景让老人想到了什么,也许是很久很久以前,自己还是穿着黎锦的小姑娘,看着阿妈阿婆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 ,抑或是陶罐牵出陶女的那段美丽夙缘……
在波涛浩瀚的南海之上,在浩渺深邃的霸王岭下,黎家人用勤劳的双手打造了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看着烧制陶器燃起的熊熊火光 ,就像是那生生不息的陶之生命。不由感叹,几千年的“活化石 ”烧陶技艺能够保留至今,实乃我们的幸运。
看见阿芬在烧制陶器 ,几位和阿芬年纪相仿的黎族老乡走来 。许是见惯了像我们这样的“外人”,这些黎族老乡与我们攀谈没有丝毫的拘谨。“这本事是一座祖先们传下来的‘金山’,要多亏了阿婆。”昌江政府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如何利用起这里优质的制陶泥料 ,建起有一定规模的制陶基地、制陶展示区、表演区等,带动村人致富,同时把黎族陶艺发扬光大 。已有不少酒店 、景区、礼品公司以及收藏家来此参观 ,纷纷购买她的土陶作为陈列品或收藏品。
夕阳淡淡的余辉装点美丽的村落,排排椰林下,一群身着嫣红短衫和紫红黎锦筒裙的黎族姑娘,踏山石径走过 ,胸前的银色挂件,发出风铃一般的叮当声……希望她们年轻的生命,也可以参与到古老技艺的传承中来 ,演绎更多黎女与陶土浪漫动人的故事。
早期陶器的制法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烧制 。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 ,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 ,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可能 。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或沟窑,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热层 ,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境内发现的陶器:(下图)维斯特尼采爱神 。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 ,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 。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 。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 。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baid period))发明 ,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 。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 ,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 ,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 、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 。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 ,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 。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 ,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 ,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 ”之说。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 ,还能使铁 、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 。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 ,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 。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 ,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办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 。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 ,令日本陶器的发展及质素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 ,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
16世纪晚期 ,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 ,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 。
现代陶器的发展
在19世纪后期 ,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 ,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 。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
关于“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快要失传的手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野渡舟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快要失传的手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快要失传的手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泥条盘筑制陶技艺:黎族快要失传的手艺》内容很有帮助